民國《都勻縣志稿》上記載:“茶,四鄉多產之,產小菁者尤佳(即今都勻市的團山、黃河一帶),以有密林防護之?!倍艺f都勻毛尖茶在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食品博覽會上茶獲優獎。
黔南《農業名特優資源》(黔南州農業區劃辦公室主編,1988年6月)上說:“都勻毛尖茶有悠久的歷史,成名也較早,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毛尖茶中的魚鉤茶、雀舌茶便是皇室貢品,到乾隆年間,已開始行銷海外”,“1982年6月,在中國名綠茶評比會上,毛尖茶名列中國第二,僅次于南京雨花茶”。
《都勻市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都勻毛尖茶:原產境內團山黃河,時稱黃河毛尖茶。該茶在明代已為貢品敬奉朝廷,深受崇禎皇帝喜愛,因形似魚鉤,被賜名魚鉤茶。1915年,曾獲巴拿馬茶葉賽會優質獎?!?982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都勻縣志稿》卷十一“祠廟寺觀”中記載:“西岳廟,在長秀(今都勻團山一帶),舊建,乾隆間毀,知府宋文型重建”。在重建西岳廟時,宋文型刻立有《重建西岳廟碑序》。宋文型在碑序中說:“庚子歲(即清乾隆45年,1780年)余守勻疆,兼理廠務茶園一局,中在間有西岳王之廟,奉為本廠之神”,“爰是捐俸五十兩,命薛允忠督造重修”,希望“鎮彼西方,維茲廠局”以求“上裕國課,下佐工商”。
由此可知,早在二百多年前都勻就已經有了官辦茶園,而且直接由知府兼理,規模已經不小了,以至關系到“上裕國課,下佐工商”之大事。都勻毛尖茶在清乾隆年間,生產規模頗大,行銷各地是無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