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西山無礙泉
在太湖洞庭西山縹緲峰北坡,有一條崎嶇的山道直通水月塢。沿著花崗巖砌成的臺階下行,每百多步便有一座可供休憩的小屋。站在廊檐下遠望,對面山坡上是新辟的茶園,面積很大,如梯田般層層盤旋,幾近山頂。山岙里辟有蓄水池,氣候干旱時,以作茶樹灌溉之用。
走了好久,終于在山巖邊發現第一垅碧螺春茶樹。這里的土壤為黃棕壤,間雜爛石,很適宜茶的生長,而且茶樹比鄰野杜鵑等山花,可謂相得益彰。
首先到達“碑廊”,大部分為新刻,內容不外歷代名人詠西山詩詞,如清代吳偉業的《登縹緲峰》等;但亭中“畫像贊碑”和“一日千秋”大篆(俞樾題)、草書碑刻及“思靜處士陸君墓志銘”,古舊斑駁,應屬舊制。
繼續前行,望見茶坡下香樟樹邊,有一泓幽邃的山泉,原來竟是聞名東吳的無礙泉。西山自古多名泉,無礙泉是最出名的。此泉因南宋無礙居士李彌大而得名,與附近一個叫“吃摘”地方出的小青茶并稱為“水月雙絕”。小青茶即是聞名一時的水月茶,宋代詩人蘇子美留下過“無礙泉香夸極品,小青茶熟占魁元”的贊嘆。
奇怪的是,樟樹西側還有一眼略小的山泉,山石壘成的墻基上,鑲嵌著一塊新石碑,上書美術變體“無礙泉”三字。兩口山泉西坡立了一座亭子,走近一看,尚未命名,姑且稱其為“無礙亭”吧。
泉邊種了不少茶,有一塊立牌這樣介紹道:南宋無礙居士李彌大到此題詩后前途無礙,官至兵部尚書,無礙泉在民間視為吉祥之泉。泉分雌雄兩口(小為雄泉,大為雌泉),相傳男性用雌泉,女性用雄泉泉水洗手洗臉,可使人陰陽相濟,鴻運當頭,消除前途上的所有障礙。
讀罷此文,不禁心生疑惑。據《太湖備考》一書對無礙泉故事的記錄,李彌大明明是做尚書在前,歸隱西山水月塢并筑屋“易老堂”在后。而且有關無礙泉分“雌雄”兩泉一說,也未發現相關文獻中有記載,莫非是為了迎合旅游開發的需要演繹的?尚需進一步求證。
目睹泉水落葉漂浮,憶及此泉曾一度湮沒,如今煥發新生,心生感慨,取出隨身攜帶的湖州安吉白片和竹鄉龍井,分別撒在無礙兩泉之中,讓名泉一品茶圣著經地的佳茗,或許可以使之更清澈。
掬了些無礙泉水品試,感覺還算清潤甘洌,可惜無法汲泉泡茶,只好采了兩朵無礙泉前栽植的碧螺春茶芽,聊慰小青、水月“雙絕”之相思了。
與無礙泉相距不遠處,有一處農耕園,應該是個現代景點。既然問茶到此,不妨一游。
里面別有天地,根據不同主題,設立有若干個分館;雖然建筑是新的,可陳列的展品大多征集于民間,有農、林、牧、漁等各個行業的生產資料和日常工具,看得出,都是些頗具年頭的物品。
吸引人的,自然是茶。走馬觀花,行至東南分館,見到了用竹子編制的茶篩、茶臺、茶簍等,還有一堆煎茶、飲茶和貯茶的器具,質地有陶瓷、木制、金屬的,“包漿”老舊,不一而足。
再往前,是一座嶄新的仿古建筑,名為雙泉茶樓。進去掃了一眼,看到有點心賣,才想起還未用午餐。如非先前一路吃茶芽鮮葉,早就餓趴下了。
素聞蘇州小吃很有名,估計西山的也不錯,當即花6元錢點了一份酒釀小圓子,乘著等候的工夫,拍攝了一組墻上的碧螺春宣傳資料。本想要杯清茶佐餐的,一看價目表:特級碧螺春30元/杯,一級碧螺春20元,連最普通的也要15元,有些心疼,只好舔舔嘴唇忍住了。
小坐片刻,一碗熱氣騰騰的小圓子就端了上來。雖然無茶,可山人自有妙計,取出東山找來的碧螺春,撒在碗里和著圓子一起享用,糯米香伴“嚇煞人香”,一青二白,清爽甘甜,味道好極了。
享受之余,目光經過屋檐下印有茶字的紅燈籠,看著茶園里大嬸們的采茶身影、城市里來休閑的少女少男、下午斜射而來的和煦陽光,突然覺得:茶賜予的幸福,原來竟是那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