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按照“基地調大、龍頭扶強、市場搞活”的經營運作思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基地規模發展,出臺政策扶持,注重服務體系,培育出了享譽省內外的“雷山銀球茶”為主的系列品牌,讓茶葉產品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使雷山茶葉產業向規模化發展。
集中連片,基地規模發展遵循“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連片建設、規范實施”的原則,堅持走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規模化發展之路,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整合土地資源,使該縣茶葉基地向規模化發展。目前,全縣建成1.93萬畝優質茶葉基地,其中1000畝以上基地主要分布在望豐鄉的排肖,丹江鎮的排羊,西江鎮的腳堯、大龍、小龍和大塘鄉的新聯等村,基本形成山下建加工點,山上建基地的經營模式。同時,該縣十分注重良種茶葉苗圃建設,依托省茶研所的技術力量,建立以福鼎大白茶為主、龍井系列為輔的雷山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做到集約化育苗、商品化供苗,滿足該縣和周邊基地用苗需求。
扶強龍頭,增強輻射功能
雷山縣委、政府樹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增收”的理念,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優化環境,大力招商,先后引進了投資2865萬元的鑫山、鑫鼎等公司到該縣落戶,具備年產250噸的生產能力,采取貼息貸款方式加大對雷山銀球茶葉等公司的扶持,使這些公司煥發出活力。今年,全縣35個加工企業實現茶葉加工114.7噸,實現產值1003.43萬元,農民從茶葉產業中獲得現金收入達598萬元。在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下,今年新開發的優質茶葉基地達4907畝,覆蓋全縣9個鄉鎮和帶動周邊鄰縣鄉鎮茶葉發展。
打造品牌,市場贏得份額
雷山培育了“銀球茶”等系列品牌,曾一度享譽國內外,成為外交部指定的對外饋贈禮品。但由于管理等跟不上,雷山曾出現茶葉品牌多,質量差,價格低,競爭力弱的問題。為此,縣委、政府制定以獎代補政策,對申報獲得中國馳名、省著名商標的企業,縣政府一次性獎勵企業30萬元、10萬元,竭力打造以“雷山銀球茶”為拳頭的系列品牌,制定“雷山銀球茶”地方標準,支持茶協會為品牌注冊商標,鼓勵企業爭創“雷山銀球茶”系列品牌。在打造品牌時要注入苗族風情文化、雷公山森林公園的獨特內涵,培育出“雷山銀球茶”品牌及系列開發產品的文化。幾年來,該縣又打造出了“苗春茶”、“腳堯茶”、“特級清明茶”、“云霧茶”、“雷公山茶”等系列品牌。茶葉品牌打響后,雷山縣委、政府鼓勵和支持企業、經營大戶、農民經紀人、中介組織到大中城市去開品牌專賣店和開辟國際市場,組織縣銀球茶葉公司、綠葉香茶業公司等多家企業參加北京、都勻、貴陽等地舉辦的茶文化節、茶博覽會等活動,提高了雷山茶葉品牌聲譽。
政策扶持,激活發展資金
為鼓勵全社會力量都來關心、發展和做大茶葉產業,年初,該縣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雷山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每年從縣財政劃撥100萬元以上設立茶葉發展基金。對發展基地規模達500畝以上,縣政府優先安排茶園公路、水利設施、土壤改良等配套項目;對申報獲國家、省、州龍頭企業的,縣政府分別一次性獎勵企業20萬元、10萬元、1萬元,企業實現產值260萬元以上、年銷售收入在300萬元以上,其建廠、技改貸款由政府貼息3年。今年,該縣劃撥37萬元獎勵種茶能手和加工企業,吸引了社會資金7213萬元發展茶葉產業。
搞好服務,培育茶農隊伍
茶葉產業逐步壯大起來,拿什么確保質量,特別是原材料的質量呢?原料的質量來源于茶園的管理,而茶園管理的決定因素是服務體系和茶農。因此,該縣在縣、鄉、村三級設立茶葉發展技術服務所、站、組,技術員每人每月由縣政府解決500元的技術服務費,聘請省、州茶葉專家作為雷山茶葉發展的常年顧問,發揮茶葉協會組織作用,制定茶葉質量標準,積極爭創茶葉品牌;該縣利用扶貧培訓資金,采取多種形式,對茶農進行茶葉種植、管理、市場營銷、誠實守信等方面的培訓,培育出一支有文化、懂管理、會經營、守誠信的新型茶農隊伍。去年,全縣開展集中培訓16期,受訓人員1684人次,發放技術、管理等資料5700余份,深入基地指導5432人次,為該縣茶葉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