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民國時期的建筑坐落在開封市鼓樓街。今年5月,我們采訪時,正面臨開封市政府對“鼓樓”進行整修、改造,“王大昌”能不能保留下來成為當時所有人心里的疑問。
王大昌茶莊自1913年創(chuàng)建于此,距今已有100年歷史,門頭招牌乃當時的書法名家了然和尚親書。店內(nèi),一桌一凳、一柜一秤,包括鑲嵌了黃銅的“王大昌”柜臺,件件物事都有百年歷史。
截至發(fā)稿,開封方面?zhèn)鱽硐⒎Q,“王大昌”終獲保留。
河南商報記者 馬紅麗/文 鄧萬里/圖
今天,代表著時尚的“咖啡運動”正在滲透著茶中國的角角落落,咖啡館在每個城市的擴張速度都與它日日暴漲的營業(yè)額成正比。
可一千多年前,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就在那座曾經(jīng)輝煌的大宋皇城開封,中國的茶是引領(lǐng)當時世界飲料潮流的代名詞;“點茶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艷羨和仰止的沖茶藝術(shù);而“龍團鳳餅”更是餅茶的巔峰之作。
茶與茶館
如今,做官兒做到一定級別,家里是必有好茶的,無論你愛喝與否。
生意做大了,有錢了,辦公室、家里,是必備一套好茶臺的,因為那是“門面”。這情景有點類似改革開放之初,一些人一夜暴富后,開始瘋狂地為自己裝修書房并瘋狂地為書柜塞滿各類圖書一樣,愛與不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書就在那里,茶也在那里。
在成都等地,無論逛到哪里,總有個茶館可以喝喝茶、歇歇腳、聊聊天什么的。但在今天的中原地區(qū),想尋一處正經(jīng)喝茶的地兒,有點兒不太容易。即使尋到一處茶館,也大都跟“棋牌樂”有關(guān)。想在這些曾經(jīng)塞滿歷史的城市里找個茶館坐下來喝喝茶、聊聊天,似乎有點“圖樣圖森破”。
茶與咖啡
與此同時,咖啡館在中國各個城市的擴張速度與它日日暴漲的營業(yè)額成正比。報載,年初,韓國“漫咖啡”在鄭州店面中,客流量每天穩(wěn)定在600人次左右,高峰期甚至需要排隊。
“咖啡運動”正在滲透著茶中國的角角落落。
喜歡泡咖啡館的消費群體基本以宣稱時尚、小資、文藝范兒的白領(lǐng)為主,他們認為:“當整座城市都上緊發(fā)條時,咖啡這扇門,可以讓他們暫時逃離世界;咖啡是有價格的,但坐在咖啡店里的時間無須付錢。”
但其實,當整座城市都上緊發(fā)條時,茶這扇門,也是可以讓你暫時逃離世界的;茶是有價格的,但坐在茶館里的時間也是無須付錢的。
曾幾何時,中國的茶是引領(lǐng)當時世界飲料潮流的代名詞;曾幾何時,中國的茶館也是小資、時尚的代言人;曾幾何時,中國北宋的“點茶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艷羨和仰止的沖茶藝術(shù);曾幾何時,中國北宋的“龍團鳳餅”是餅茶的巔峰之作。
茶與奇葩的大宋王朝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大宋王朝是一個特別奇葩的朝代。
一方面經(jīng)濟實力當時全球最強,長于“文治”,卻又短于“武功”,以至于當時世界上最強大、跺跺腳都會造成國際輿論影響的大宋王朝還要看人家金國、遼國的臉色,年年要給這兩個馬上民族上貢;另一方面,大宋王朝的好幾任皇帝雖然都不算是好皇帝,卻能稱得上書畫家、美食家,皇帝當不好就當某某家的概率超出了中國歷史上的其他任何朝代。
比如那位丟了江山、當了俘虜?shù)臉O品皇帝宋徽宗,這貨不僅詩書畫皆曉,也是一位茶的熱愛者和追隨者。因為愛茶到極致,他曾經(jīng)寫了一本《大觀茶論》,對茶的采制過程及烹煮品飲、民間斗茶之風都描述頗詳。不僅如此,他老人家還針對當時開封城內(nèi)茶、酒合宴的情形做了一幅《文會圖》,對后世研究文人茶文化極具參考價值。
唐朝由文人、隱士、僧人領(lǐng)導茶文化。到了北宋,從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歷代皇帝都有嗜茶之好。因此,各地貢茶越做越精,民間斗茶之風亦愈演愈烈,以至于當時上至宮廷、達官,下至百姓,茶成了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北宋諸王納妃的禮品中除羊、酒、彩帛之類外,還要有“茗百斤”。而后來民間訂婚行“下茶禮”即由此而來。
由于嗜茶,趙匡胤執(zhí)政時還常常光顧開封街頭的茶坊、茶肆。據(jù)說,他有次逛到寺東門大街“丁家素茶”品茶,一時高興,竟將宮中收藏的三國著名畫家曹不興的畫親賜給店主。店家獲此寶物后喜極而泣,懸掛于店中。從此,開封城內(nèi)的茶坊、茶肆就有了懸掛字畫的風俗。
斗茶與茶藝
北宋依然流行餅茶。
但那個時候的餅茶跟現(xiàn)在流行的普洱餅茶是兩個概念。無論制作工藝還是技術(shù)含量,北宋的餅茶都更加復(fù)雜、講究。
首先,茶葉的采摘強調(diào)時節(jié),主張以驚蟄為候,且要日出前采茶,避免日照耗其精華。然后,把采下的芽分出等級,蒸、榨,研成茶末,放進各種形狀的模具中,最后再過黃焙成茶餅。“龍團鳳餅”是當時等級最高的貢茶茶餅,制造這種茶有專門的模具,刻有龍鳳圖案。
北宋的餅茶喝起來也有講究,稱為點茶法。點茶,就是把團茶碾碎,滾水沖下去,用力攪拌,使茶與水融為一體,然后趁熱喝下去。注意,這個時候,茶末的好壞、攪拌的均勻度就直接影響到茶湯的品相與口感了。如果茶與湯不分離,并且跟茶盞如乳膠狀咬合在一起,就叫“咬盞”,是最高等級的茶湯。
點茶法嚴重促進了當時開封城內(nèi)上至宮廷(宋徽宗就愛糾集群臣一起斗茶,估計他最快樂的事就是斗敗所有參賽選手)、下至民間的“斗茶”風。“斗茶”也叫“茗戰(zhàn)”,有點類似于今天街頭巷尾的“棋戰(zhàn)”,過往行人可以集體品評參賽人茶品的優(yōu)劣和烹茶技藝。
今天,日本所謂的茶道采用的就是點茶法。不過,大概由于當時倭國經(jīng)濟、資源以及自家茶種所限,所以,至今他們向世界人民所呈現(xiàn)的茶道技藝中,茶末總是很粗,茶和湯形成不了乳膠狀,因此也就沒有“咬盞”之說,茶藝的觀賞性,茶湯的品相、口感也相對降低。
北宋開封的茶坊
市井茶坊的發(fā)展在北宋達到高峰,這也是北宋政府取消夜禁后帶來的最直接的市井效應(yīng)。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年間的開封城,凡鬧市和居民集中之地,茶坊鱗次櫛比。而且大多如朱雀門外一帶那樣全天經(jīng)營的茶坊,從早開到晚,至夜市結(jié)束才關(guān)。
如“潘樓東去十字街,謂之土市子,又謂之竹竿市。又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huán)領(lǐng)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子茶坊內(nèi)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就是說,在這一帶,除白天營業(yè)的茶坊以外,還有一種專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和商販、勞動人民拂曉前進行交易的早市茶坊。這種“鬼市子”茶坊,不但“至曉即散”,實際上也是一種邊喝茶邊做買賣的場所。
《水滸傳》是明人所著,但水滸故事自宋以來便在民間廣為流傳,所以,對北宋生活與北宋茶館文化的研究至今還有較高價值。在《水滸傳》里,有專為公人候時、辦事的衙門前茶坊,有小鎮(zhèn)閑坐的茶坊,也有王婆專門說媒拉纖的茶坊。茶坊中,有閑來無事“會茶”聊天的,有打發(fā)時光等待上班辦公的,也有刺探各類情報的外國和本國的間諜分子。反正,在北宋,尤其是在開封城內(nèi),吏、卒、工、商各色人等,大都以茶坊為根據(jù)地,以喝茶為主要聚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