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南北朝茶文化介紹
南朝因為接近茶葉產地的關系,飲茶更見普及,幾近"日常茶飯事"。至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從南朝歸順的人增多,其中有一位叫王肅的儒者,不喜歡北族風味的羊肉、酪漿,而喜好鯽魚羹,口渴的時候就喝一點茗汁(茶);後來王肅漸漸吃慣北方的口味。
有一次,他和孝文帝在宴會時,吃了很多的羊肉,也喝了不少的酪漿,於是孝文帝就問王肅說:"中國飲食方面,羊肉和魯羹、茗飲和酪漿,那一種較好呢?"王肅就回答孝文帝說:"羊為陸產之最,魚是水族之長,雖然所好有不同的分別。羊可比為春秋時的齊、魯大國,魚可比為邾、莒小國,唯茗就不能做為酪的奴隸了。"孝文帝不禁大笑,因此稱茶為"酪奴";而喝茶的風氣也漸漸的傳播到西北一帶了。
王肅曲意逢迎,遺茶以"酪奴"之名,自然不是茶的過錯。但由此我們不難推斷出當時飲茶的普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