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驛站博物館是洛陽市首批民營博物館之一,是我國第一個關于驛站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驛站博物館。洛陽驛站博物館以洛陽歷史名驛——周南驛為藍本,展示郵驛文化、館驛文化、官府文化,館內收藏各類石雕、木雕、古家具、古匾等文物2000多件,洛陽驛站博物館是中外游客領略河洛文化和館驛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展示洛陽文化的一顆明珠。
信使牌
長約6.42cm,寬約3.85cm,厚約0.4cm。使臣,使者。奉派擔任使命或傳達消息、遞送書信的人。是驛站中重要的角色,負責傳遞信件,公函等,信使牌相當于現代的工作證,驛卒出行的必備。
封泥
長約2cm,寬2cm,厚約0.3cm。封泥又叫做“泥封”,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也是一種印章的印跡。使用說明:古代的文書,都是用刀刻或墨寫在竹簡或木片(木札)上。正在一定形式的斗槽里,用繩捆上,在打結的地方填上一塊膠泥,在膠泥上打璽印;如果簡札較多,則裝在一個袋子里,在扎繩的地方填泥打印,以防外人拆開偷看。
馬袋
長約180cm,寬約60cm。馬袋也叫馬包,是驛站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一般用于騾、馬、牛等的脖子上,裝盛物品,多用手工編織,紋飾簡單大方,袋子的四角以流蘇為裝飾。
通關文牒
長約62cm,寬約48cm。通關文牒為是古代通過關戌時拿的通行證,我們現在稱為出國護照,每到一國需加蓋該國印璽方可。還有一種叫通關牒文,是官府發放的,旨在非常時期,通過重要關防的身份證明。經商人員使用,由官府頒發,牒文上清楚記錄事由,商隊的運輸物品和數量,帶隊人是誰并附有畫像,準確無誤后方可放行。通關文牒或牒文,是在驛站中食宿的重要憑證。
武九品補服
補服,又稱“補子”,是從我國的明朝開始出現,并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時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補子用飛禽代表文官;用猛獸代表武官。該補子是清代武九品海馬補子,小而簡單,補子以青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非常艷麗。明清時期的補子是隨著官職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由此它有著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
梅瓶
通高23.5cm、底徑7.8cm、口徑4.5cm、腹徑11.2cm。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以其神秘優雅而著稱。青花梅瓶以翠蘭釉為主導,配以整棵的梅花,以東方美女形象為題材設計,造型優雅,線條流暢,上部削肩圓潤而豐滿,下部似美女身著長裙,整器看似一窈窕淑女,既有美女的韻味,又有瓷器特有的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