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贏政,欲“并吞六國,囊括四海”,一統天下稱始皇帝,難以取茶中之謙靜與平和;魏武曹操揮鞭,挾天子、令諸侯,雄心勃勃,面對強敵,憂心忡忡,不可能以茶解之;只有天下歸一,張魯歸順,五斗米教才有久居之安;唐宗宋祖天下盛世,不僅道教譽為“國教”,佛教也到處受寵,儒術也曾“獨尊”,茶的“靜”與“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滿清政府大門緊閉,在宮廷靜室里“和”,阻止不了八國聯軍的鐵蹄和英國炮艦運來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不開殺戒,靜虛和中,永遠也難“打敗日本狗強盜,趕走美國兵”;“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時候,既不能靜也不能和;劊子手在行刑之前“身披大紅,反握鋼刀”也絕無茶葉靜品之先例,多倒是“酗酒三碗,人頭落地”;在大躍進、合作化、文革年代,飲茶自慮斷然難以“蔚然成風”。佛、道之說滯之,唯儒學爭鳴,“妄語”者吃一“右派”之棒,縮之;勢利者文革出頭欲官,不少人露出了丑惡的真相,組織上“不于重用”更有甚者和林禿子一樣的下場;加之自然災害,人們目睹生靈涂炭之慘,身受階級斗爭之厄,不少人回心轉意,尋求寄托。適逢集中精力加強經濟建設之春,百廢俱興,蒸蒸日上。自古茶和盛世相重迭,“盛世尚茶”已成規律。茶中固有的“靜”與“和”又被各取所需:一些人日落西山,無心濟世;一些人屢戰不勝,厭亂求安;一些人靜心熟慮積極奮進。雖目的不一,而倡茶“靜”、“和”之風已席卷九州。茶藝、茶禮、茶道、茶德、茶館、茶膳、茶宴、茶文化等各種活動層出不窮。而今弘揚茶文化,應用茶中“靜”與“和”。對狂圖奢欲肴要限制,不限制就難以長治久安;對人類共同追求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理想社會,要情緒盎然,積極進取。茶中“靜”與“和”要使人頭腦清醒,身心健康,精力旺盛,以科學和冷靜的態度去掌握和利用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戰勝困難,征服逆境,齊心協力,共同營造人類社會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