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皇帝佬兒的問茶路
往年的龍井問茶,問的都是老龍井,那么今年走走皇帝佬兒的“乾隆問茶線”吧。200多年前,乾隆皇帝游龍井,興頭一上來,就把游玩過的最好的八個景點“打包”,統成一塊,題成“龍井八景”,即:過溪亭、一片云、風篁嶺、龍泓澗、神運石、滌心沼、方圓庵和翠峰閣。去年10月,這八處景點已經一一恢復到當年模樣,盡藏于從龍井路到南高峰山腳下這一片山谷中。
沿這條青石板鋪就的游步道往下,一路上龍泓澗蜿蜒跟隨,澗沿長滿茶樹,一簇簇順山勢、順水流逶迤生長,先天盡吸山之精氣。步行30米左右,就是方圓庵。方圓庵外面看上圓下方,“天圓地方”之意。逐級而下,是新建的乾隆與龍井茶文化陳列室。陳列室腳下有龍池,池上是過溪亭。乾隆駐留龍池時,曾感慨“此泉永不枯竭”。的確這么多年,池里的水還真的一直沒有干涸過。
龍井八景留下的傳說不少。比如過溪亭,說是北宋有個名叫辯才的高僧在龍井寺靜修,發誓不出山門。當年市長蘇東坡對辯才傾慕已久,專程沿著其腳下的這條古道拜訪偶像。辯才身為得道高僧,探訪之人每日不絕,他亦好水好茶的招待,只是規定,送客不過門前溪。卻與蘇東坡一見如故,秉燭夜談。次日,蘇東坡告辭,辯才一路相送,送著送著就送到了過溪亭,旁人提醒,辯才這才恍然停步。
如今龍井路因為坡大彎多,因此成了杭州的“飄移”勝地,路邊很多樹都被汽車的鋼鐵身體或碰或擦或撞,受了速度的罪,看起來很委屈。如果山路上來回飛駛的艷紅敞篷奔馳引擎發出的轟鳴,也不妨礙你獨自遙想當年秉燭夜談一路相送的佳話。那么這杯別人家解渴的茶,你自然能喝出幾分禪味來。
做一回幸福的茶農
做杭州這個城市中的“農民”,是件令人向往的事情。西湖邊的群山,群山上的茶園,都是天賜的禮物。不僅令祖輩生活在這里的村民生活富足,衣食無憂,更因為地理位置與市區的關系緊密,使他們就像生活在城市一角的大公園里。龍井村、梅家塢村、滿覺隴村、楊梅嶺村、翁家山村……這些在行政區劃上被稱作“村”的地方,早已不是尋常的鄉野,而是人人羨慕、想住都住不進去的風景區。走過游過,不知道多少人希望留下來做一趟最幸福的農民。
說龍井,斷撇不開梅家塢。梅家塢是西湖茶區產量最多的地方,茶園面積達80多公頃。一路游來,遍地茶園,一叢叢、一垅垅,滿目青翠。村內有具有民俗風味的飲茶文化一條街,建筑清一色的綠瓦灰墻,門前多為修竹清桂,有溪自街中穿過,水清可用。一定要趁早,聽說過了10點,這里忙得連把椅子都找不到了。
茶農炒茶就在家門口,一口锃亮的鐵鍋,一畚翠綠的芽頭倒下,“嗞嗞”聲起,茶煙四起,只見那皮厚肉粗的大手起起落落,經歷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十大手法”的研磨,芽頭呈扁平狀,色澤轉為翠綠稍黃,香氣如蘭,清幽雅遠。取剛炒好的茶葉沏泡,剛聞有炒香,再聞則有花香了,滋味鮮爽甘甜,只是有點新,入喉處稍燥。茶農告訴我,剛炒好的龍井茶用牛皮紙包好,置于用石灰防潮的甕內幾個月,則可退卻火氣和新味,滋味更為醇和甘潤。別以為來得早就能喝上新茶,梅家塢的茶往往早被茶商定走了。茶農只管秀秀炒茶手藝,新茶可不是隨隨便便都會賣給客人的。想喝茶,還是先留下來當個茶農吧!
吃一碗龍井茶香粥
茶路至此,可興足而返矣。倘有不盡興者,還可以找些新鮮地方飽飽口福。龍井八景里的龍井草堂,如今成了個吃飯的地方,用20公斤青菜來燒一盤菜,甲魚只做裙邊湯,一道慈母菜要連燉3天,每天買菜場景用數碼相機全程記錄,菜單用毛筆寫在扇子上,訂位要提前四五天,價錢么,沒別的,一個字,貴……但生意據說很好,正印證了奢侈業的那條不二準則:不問顧客需要什么,只告訴顧客應該擁有什么。
等新茶降到幾百元一斤時,就能在茶菜里找到更雅致的口福。在中國茶葉博物館樓外樓休閑中心,一款以龍井茶和十余種優質大米熬制的茶香粥火鍋,生料有西湖里出產的大頭鳙魚、螃蟹,以及農家土雞;凱悅湖濱28餐廳則用新茶為原料做糕點,18元4個的龍井茶酥、38元一份的茉莉花茶提拉米蘇,新茶做出的口味比舊茶更清香。
茶村里,農民自建的白墻黑瓦江南民居齊齊地變成了酒肆茶坊,對老百姓來說,顯然這里更親近。食客和店家都忙得不亦樂乎,店家開始殺雞斬鴨,剝筍洗菜??腿藗円膊坏瞄e,有催促著店家趕緊收拾餐桌開吃的,還有急急地撤了碗筷,換上麻將打牌的。不僅可以在農家喝茶,還可以和農家說好讓山下的農戶送茶送菜上來。翹著腿喝茶,讓新上市的野菜麻痹了自己的舌頭。有陽光,也有樹陰,就著流水,就著流年,就打發了一天。
要知道飯店做新茶菜,前后最多也就一個月的時間。大好春光,一寸光陰一寸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