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醫就有以茶入藥之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茶,性味:苦、甘,微寒,無毒。”以及用茶治療諸多疾病的方法。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唐代顧況《茶賦》中說,茶能“攻肉食之膻膩,發當署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
藏族諺語說:“青稞之熱,非茶不消;腥肉之食,非茶不解。”所以對屬于全發酵的藏茶,中醫將其藥性歸為味苦、甘,性溫和。認為其具有醒神益思、和胃生津、健脾祛濕、化食消積等多種功效。在機體調理中針對熱毒、溫熱、食積等實證最好,而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習慣恰恰是人體的多發病和食物鏈的源頭。所以中醫提倡喝藏茶保健,防病于未然。
藏茶能代替治病的藥嗎?不能。所謂“藥”,必須是在醫生診斷后開出處方所列藥品,具有明確組成成分及功效,獲得國家藥準字號的市售藥品,與日常生活中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保健品不同。藏茶具有調理胃腸和日常保健功能,屬于一種有調埋和保健功能的飲品,解決亞健康問題。
喝藏茶少吃藥的保健觀念印證了中醫的“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不補”的預防理念。藏茶中雖然有很多促進人體正常代謝及改善人體病理狀況的物質成分,但飲用藏茶決非成為患病后拒絕吃藥的理由。比如食欲顯著下降……本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壓力大,還食欲不振,這哪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