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來總是喜歡喝一杯白開水,自從了解藏茶以后,清晨的這杯白開水便換成了藏茶,一杯隔夜的藏茶。
之前也曾認識許多的茶商,嘗試過不同的茶葉,烏龍茶、綠茶、紅茶、普洱茶、茯茶、六安茶等,幾乎是輪換著喝,不管是新茶或老茶,總想在這些茶中尋找到一種可心的,輕易更換的貼身飲品,但每每事與愿違。鐵觀音的清爽香郁就象女郎的似火激情,卻讓人很快就疲于應對;普洱茶的獨特香韻又如檳榔般的風格迥異,卻讓人總是找不到如何親近的路徑;綠茶三杯無味,就象人之缺少內涵;而紅茶優雅,卻擔心香熏原料不純,怕農殘超標。這種把持不定的結果既不能把一種茶品的真正屬性和價值讀透,同樣也不能讓自己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執著,既不會得到他人贊賞,同樣也會失去自身的愉悅,這種狀況于人來說也是很郁悶的。
喝茶似乎不應該挑剔,從茶禪一味的角度來說,應該是感恩在茶前,精神在茶中,品味在茶外。不過茶作為一種有形有色,有韻有味的飲品,要做到讓其穿腸而過而不加褒貶,實在很困難。據說現在和尚修禪打坐,也會盡量地講求喝好點的茶,因為好茶并不排斥悟境的提高。因此人在既有時間、有條件和沒拘束的情況下,挑剔一下也是無可厚非的。
事實上,喝茶的結果無外乎兩個,一個是物理結果,就是解渴和康體,另一個是精神結果,就是口感、香韻、文化附加屬性等對喝茶人的精神作用。而挑剔者往往是針對精神結果而不是物理結果。
不過那一杯隔夜藏茶卻讓人開始對喝茶產生的物理結果挑剔起來了,那一杯隔夜藏茶是在我早晨起床時不經意間喝下的。玩了那么久的茶,寫了那么多的茶香文字,終于從味覺上體會到什么是茶的陳香,那是茶葉熬煮以后把茶水放到保溫瓶中,在沒有茶葉浸泡的情形下,茶湯中的微量元素還在不斷散發,香氣也在水壺中不斷循環,恰恰經過了一整夜的陳化作用,茶湯比剛煮好的多個一份陳香,一份揮之不去的幽韻,那種味蕾一直盤桓在舌根,久久不散。更奇特的是,茶水的陳香依舊帶著昨天的鮮度和純度,原來這是藏茶中含有抗氧化的茶多酚等物質,所以茶湯的變質(被氧化過程)受到了限制,不象其它的茶種隔夜以后雖然仍有余香,但已經失去了鮮純度了。
喉嚨舒適和呼吸道舒暢是那一杯隔夜藏茶的清晨獻禮,那是一種潤物無聲的關懷。開始幾天喝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喜歡茶湯的陳香順爽,但慢慢就發現了,早晨沒有瘀痰,也不輕易的咳嗽了,就是到戶外呼吸的空氣也覺得比往常的氧份好象要多一些,即使有時候與心情有關,但這種感覺是真實的。
要說最受用的,還是早晨的例行“公事”,既順暢、又準時,那一杯隔夜藏茶就象生物鐘上的鬧鈴,準點提醒。在當今生活中,多數人每天都大魚大肉,且戶外活動和運動少,還要對著電腦工作或消閑,因此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在遭受到各種病毒的攻擊,人體的消化系統連帶著排泄系統則首當其沖。盡管因此而催生了許多排除健康憂患的藥品,但無論是性價比,還是短平快,還是覺得喝一杯隔夜藏茶更能防微杜漸,也實惠到家。
茶能使人興奮,而我的興奮則是藏茶非但不影響睡眠,反而改善了睡眠質量。茶葉之所以能影響睡眠,主要是含有咖啡堿,而咖啡堿在新鮮茶葉中含量最高,每 100 毫克茶葉含咖啡堿量達到 70 毫克,即使一些黑茶也有達到 60 毫克的,唯獨藏茶的渥堆發酵期長,在純化和物質絡合過程中咖啡堿不斷減弱,最終成品每 100 毫克只含 20 毫克左右,結果自然就大不一樣。另外,藏茶在制作過程中,茶葉中豐富的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被保留下來,茶氨酸具有鎮靜安神,保護腦神經細胞的作用,可對抗及協調咖啡堿引起的興奮,因而有了那喝得舒服,睡的安穩的效果。
那一杯隔夜藏茶讓我找到了曾經對茶不專一,老是換著喝的原因,看到了藏在文化表層下茶葉的評判標準,其實茶葉最該挑剔的不是其精神屬性,而是他的物理屬性,如果一種茶葉沒有把健康的福祉帶給飲者,那么再好的包裝,再好的茶藝,再好的造勢渲染,也不過是買櫝還珠、南轅北轍罷了。
當然,喝藏茶是不用刻意地隔夜才喝,因為除了那種特有的陳香味道外,藏茶的功能是固有的,無論新鮮還是陳化,即時還是隔夜,只要常飲,自然會保持輕松舒緩的狀態,使身體遠離有害毒素的侵擾。
飲茶習慣和品茶標準往往反映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質量,選擇喝什么茶以及怎么喝也往往始貫穿于人的一生,因此在把一種茶作為終身飲品的選擇中,挑剔還是必要的,更是值得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