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雄,南寧茶業協會副會長、地道的蒼梧“六堡”人,近年以專收陳年農家六堡茶出名。從喝家鄉茶到收藏老六堡茶,十幾年來,莫小雄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堅持下,漸漸演變為發展茶葉產業的宏偉藍圖。他化愛好為事業,把茶葉變成最貴的、能吃的收藏品之余,更是走出了一條發展家鄉茶葉經濟的產業之路,誰又能想到,小愛好居然變成了大生意、大產業,大有可為。
“我們幾個有同樣愛好的朋友現在一起在六堡鎮承包了茶山,大力推廣種植并制作六堡茶,因為想到光喝陳年茶總有枯竭的一天,現在開始自己制作好茶留存,若干年后也就成為新一代的高品質陳茶了。”莫小雄向記者提起自己最近的新動向,滿臉盡是興奮與期待。
老莫就是地道的“六堡仔”,一口一口灌著梧州蒼梧六堡鎮的清洌山泉水長大成人。茶依然是故鄉的濃,濃郁的茶氣一直回蕩在他的五臟六腑里,山風始終吹不走他童年的花絮。他說:“早在清朝嘉慶年間,梧州六堡茶就以其獨特的檳榔香列入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有‘紅、濃、陳、醇’四絕。但由于產量少,又一直出口東南亞和港澳地區,至今很多人還以為‘六堡’是個一般茶的商標,相對于其它名茶,了解它的人真是太少啦。這個茶適合任何年齡層的人喝,但對它知根知底的茶棍茶癡只喝農家產的茶,就是我常常說的‘土得掉渣、丑得想哭、原始落后’的‘農家六堡’,看不起眼,但幾億身家的人都在喝。人們常說‘寧喝白開水,不喝隔夜茶’,六堡的農民上山做農活都會沖好一壺帶在身上,當天喝不完的就放在山上,第二天繼續喝,一點不變味。說真的,六堡茶的隔夜茶不但能喝,而且說得夸張些,放十天半個月也不會變質。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曾經報道過,這是因為六堡茶里有抗氧化因子和大量的酵母菌,能防止外界的細菌入侵到茶湯里。六堡茶是個寶,從古到今,當地出嫁的女子其父母都會用茶葉做嫁妝,今天八十歲的老太婆還將當年陪嫁的茶葉拿出來給別人看。”
老莫興奮地說:“我收茶收了十幾年,收的不是一般的六堡茶,大都是我親自和農民去山上采摘的,還有的是去農家東淘西淘弄來的,不了解我的人還以為這是收廢舊呢!”
曾經,不時有當地農民開玩笑打電話給莫小雄:“我家里最近發現有一堆老茶婆,你過來收??!”經常,有農民建了新房后,老莫跑去問:“你以前收的茶葉在哪里呢?”答:“收起來啦”。于是,莫小雄也開玩笑對農民兄弟說:“你入新屋,我送張沙發換你的茶行嗎?”。農民笑而不答。事實上,老莫收農家茶不知花了多少大價錢。
據了解,2011年底,國家質檢總局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組織對梧州六堡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合格,下發公告正式批準梧州六堡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廣西質檢部門同時對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措施。按照批準,六堡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知識產權永久屬于梧州市政府。
目前,市面上的六堡茶絕大多數是工藝茶,是經過渥堆、干濕倉發酵而成的,而莫小雄收藏的茶是當地農家人做成的原汁原味的土制茶,雖然“土得掉渣”、“丑得想哭”、“原始落后”,但要的就是那這種“實打實”的感覺。其實,在沒有大型茶廠的1970、80年代,市場上的六堡茶都是從農民的小茶坊生產出來后,再由供銷社統一收購,交給土產公司并配、包裝,再統一銷售的。
老莫說:“我為什么要三頭兩日回一次蒼梧取茶,就是因為我的顧客嘴很刁,我剛從農民藏茶的泥屋里要回的茶,一個個贊不絕口,但存放在南寧時間一長,味道就會有少少改變。我一時不解其中原因,后來細細分析,原來是和藏茶的環境有很大關系。農民六七十年代建的泥屋,有冬暖涼的感覺,當地的氣溫也很適合茶葉的貯存。一山一水一寶物,在南寧,即便像六堡人一樣用竹筐、藤筐貯存茶,但還是達不到最佳效果。六堡那里的‘土’,土得很有意思,舊時候是沒有電燈的,六堡茶就在火把、煤油下制作,農民用自己織的布來搓茶、裝茶,累了,就帶著洗三天三夜都洗不白的黑手指,鉆到用植物汁染成的黑色麻布蚊帳中,睡之大吉,一覺到天光”。
老莫掰下一團茶葉,舉到記者跟前,指著說:“六堡出好茶的山,在塘坪、畢倚、四柳、黑石這幾個村。六堡茶以前分中葉和小葉種,大葉是近年間從桂林移植到蒼梧的。小葉最珍貴,是六堡茶的代表作,明朝時已經有了。六堡獨特的氣候與地理位置、泥土里的養分浸入到厚厚的小葉種里,很藏養分啊,小葉種發酵出來的茶是其它種達不到的。
六堡茶一年可以采摘兩季,春茶味香,秋茶味重。雖然各人口味不同,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茶葉里的養分足,會喝的就喝秋茶,我自己也偏好秋茶。另一方面,喝茶的年紀久了,亦多喜歡老茶。舊時,六堡茶的經濟價值不高,人們對這種茶的認識又不深,而且都是由老太婆用最原始的方法來操作的,所以老茶也叫老茶婆”。
同座一位茶友笑老莫:“他也成了老茶公啦!”
老莫嘆了口氣,故意裝成歷盡滄桑的模樣道:“唉!不知道茶可不可以洗盡鉛華,但我覺得可以洗盡煩憂。都說時間是最貴的,但我最有時間,一天到晚吹水聊天扯大圣,日子過得好慢又好快。其實,過日子應該就像品茶一樣,是可以慢慢品出來的。我認為,到了今天,經過茶棍、茶癡、茶仙品出來的六堡茶,味道從低級到高級的依次是——檳榔香、藥香、荷香、熏香、稻香、果香,最珍貴的是小葉種的果香,尤其是蘋果、野梨香味再夾雜一點牛奶果香味,似有似無。喝茶是一門藝術,中國藝術最講究的是似與不似之間,六堡茶非常富于想像力。泡茶時水要燙,大約是攝氏93度以上;用瓷器泡、蓋碗泡,每泡10克左右就足夠四五個人喝;另一種泡茶方法就是煮上一壺,六堡茶‘耐力’很好,非常經得煮,煮多久都不會變味,也不會有‘老’的感覺。煮茶最好用砂煲。老茶要泡上四至五泡之后才會出現入口即化的感覺,出現滑、爽、香、厚的味道。初泡時一般先出茶的主味,比如檳榔、藥香等,幾泡之后,會轉化為稻香、荷香等味,不可能是單一性的味道,到最后出現植物的本味,即木頭的香味。這時請注意,如果只出現單一味道,則有可能是快速渥堆發酵而成的茶。真正的任何一款農家六堡茶都會呈現多味轉化,最終萬味歸宗,而且,回甘時間特別長。目前在廣西,最頂尖的、“土得掉渣”的農家六堡茶的市面價大約是每公斤8萬元,而在北京馬蓮道茶葉市場,同等級別的六堡老茶要賣到每公斤12萬元以上。”
老莫自豪地說:“你知道嗎?1973年,云南組織20多個茶廠的工作人員到蒼梧學習制作熟茶的技術,之后回到云南在1975年正式推出普洱茶中的熟茶,之前的茶馬古道都是生茶。整個云南只有‘五朵金花’,我們六堡茶有千朵萬朵:人們常常說的‘金花’是三年以上的陳年茶中的一種有益菌,是由茶黃素和茶紅素在適宜的環境下產生的,這是黑茶的特點。但六堡茶比別處黑茶產生的金花更多、更易見,這是茶的種類問題”。
歲月悠悠,茶氣裊裊,農家六堡茶出身荒野內心高傲,而六堡老茶婆的故事,絮絮叨叨可以講述個地久天長。
莫小雄專收農家六堡茶,就全單照收了這份上天賜給人間的天光寶氣。六堡茶的故事,源遠流長;六堡茶,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