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喝茶,對于水雖不講究,而實亦顧及此點。早年北京沒洋井及自來水(北京第一個洋井,說者雖皆以耳聞目見為說,實仍以十二條西口劉家洋井為最早最佳,主人劉五,山東人,能畫馬,而隱于商販),普通井水,雖不是土井,是磚井,仍以苦水為最多,那時八旗軍家,四季發(fā)米,全是老米(俸米是白米),煮老米飯,應(yīng)以使苦水為香越,所以苦水也為人所重視。做菜做湯,有時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滌器澆花,則以二性子水為主,至于烹茶,才用甜水。夠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貧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代甜水。早年北京井水,因汲浚不深,所以成為苦水,水苦澀有堿性,昔年最多。二性子水較苦水稍佳,介于甜苦之間,井數(shù)較苦水井為少。甜水井最少,甜水井固然是汲淘深的緣故,實也因地當適有佳泉。筆者曾飲“上龍”井水,上龍為昔日有名甜水之一,尚不如洋井之深,然甘冽過之,可見為地有佳泉之故。
早年挑水的山東人,聚處為“井窩子”,能得一二性子水,已能發(fā)財,人家向備兩缸,一貯苦水,一貯二性子,中等人家,則另備一小壇,以貯甜水,大家則屏棄苦水不要。挑水的有專挑某種水的,有兼挑兩三種水的,其專挑甜水的,則為水夫中翹楚。以前宮中例用玉泉山水,其有茶癖的,或和黃龍包袱水車夫交友,或許以金錢,以期得偶然盜用少許御水,但仍須在預(yù)定地點相候,有時且要迎出城老遠的去。有的和玉泉山當差人員相識,可以取用一些。其各府第,自以水車每日向各甜水井拉水。“大甜水井”一處,每日可賣水費五十三兩整寶一個。那時北京有一俗諺是:“南城茶葉北城水”,所謂北城,蓋指安定門外而言。安定門外甜水甚多,當是地脈所關(guān),以“上龍”“下龍”二處為最佳。二井相離,不足二百步,上龍在北,下龍在南,現(xiàn)在下龍已然填堙,屋宇無存,上龍仍由毛三兄支持開茶肆。安定門外下關(guān)北口外,地當小關(guān)之內(nèi),有甘水橋甜水井一處,此井由元明以來即有名,甘水橋尚是元代舊名,以明代為最熱鬧,文人墨客,常在此吃茶,久之百戲雜陳,幾成鬧市(明代公安派文人所游之地,至今仍有茶可吃者,只剩西直門外白石橋一處了)。到清代雖沒有以前的繁華,賣甜水是仍舊的,直至洋井盛行,此處立刻冰消了。安定門外角樓北土城邊還有一處“滿井”,水齊井口,俯身可飲,水更清甜,此地在明代也是文人常到的地方,也相當熱鬧,在清代卻寂寞無聞,也沒人在此取水。此井現(xiàn)在仍存,附近土地滋潤,清幽異常。前幾年曾和門人王永海三數(shù)人前往,自攜試驗化學用的汽油爐及茶具酒果,在此踏過青,難得并無主人相問,極有清趣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