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發現,相傳始自神農嘗百草,因其氣味芬芳,且能生津止渴,有解毒之功效,所以被社為一種藥。
茶從單純的健身、解渴、療疾等功用,在中國文化中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藝術文化,杯茶在手,既可聞香品味,察顏觀色,又可在飲茶環境、茶具的詩情畫意之中怡悅性情。
所謂“壺因茶貴,茶助壺雅”,壺藝是茶道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它包含選壺、用壺、養壺的實用知識與欣賞的藝術價值。壺的欣賞重點是在它的造型與別具一格的風韻中,細細玩味它精致細膩的工匚。賞壺就如同哲學一件雕塑品,所不同的是,一把壺可以因為個人的長期使用、把玩,而自然煥發出一股情味,在增添一分渾樸的潤雅與一份與眾不同的欣賞價值之外,更加深了品茗的雅趣。
自明代以來,各方制壺的人,以其纖巧的手藝與別出心裁的創意,造就了不少精品,有許多人更融入了文學、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表現出一種特有的民族風格。到了近代,仿古的風氣盛行,也屢有巧思佳作。古今名家之作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1、輕如彩云--雞頭壺
雞頭壺是越青花瓷茶壺中較為名貴的一種,因為壺嘴是雞頭狀而得名。此壺胎薄質堅,釉層飽滿,色澤靜穆,淡雅青蔥而有“類冰”“類玉”“山峰翠色”的美譽。古人欣賞越瓷的青色,是緣于唐代所飲的茶餅湯色呈淡紅色,只有青瓷才能完美的呈現出茶的本色,使飲茶更添雅趣。
2、紫泥泛春華--大彬壺
宜興紫砂壺自古即被譽為“天下第一品”,大彬壺為紫砂壺的一種,為明代制壺名家時大彬所制,其風格“拙中有巧,樸中有精,柔中有勁”,匠心獨運而別出心裁。大彬壺壺形偏圓,壺泥為淺赫色,上小下大,古樸溫雅,因泥質中含有未燒熔的天然氯化銨,所以壺面會閃現出淺色的細小顆粒,宛如夜空繁星,泛出白點斑斑,鑒賞家譽為“銀沙閃點”“珠粒隱隱”。
3、甜夢何悠然--睡翁壺
此壺為紫砂壺的一種,是現代紫陶大師許四海所制。壺身渾厚敦實,泥色褐而泛黃。壺形為長鬢禿頂,額頭突顯的老翁,坐姿,雙臂圍交,枕肩酣睡。老翁神態安詳,栩栩如生,極富趣味。睡翁左肩扛著壺嘴,狀如小枕;右肩為壺臂,肩頭開合蓋,蓋紐突顯為絲結狀,與老翁長衫相配,渾然一體。
4、蒼竹滴翠--束竹壺
此束竹壺為石雕壺,壺形為粗細不均的數根竹子,由一束竹藤攔腰捆綁。竹身、竹節,利刃砍伐的刀痕,歷歷在目;竹與竹之間雕有縫隙,壺與壺身渾然一體。石壺泡茶,香味醇厚久不散失,沸水注入灸手之感,茶水出壺便不燙嘴,隔夜茶質不變。
5、隔淡霧看青山--薄胎粉彩壺
薄胎粉彩壺為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玲瓏、青花、粉彩、顏色釉)茶具之一,是由當地特有的瓷土做成輕巧、秀麗、透明的薄胎。胎薄,薄如蟬翼、滋潤透影、通體透明。粉彩,是用法透明琺瑯的彩料,繪以意境深遠上下一色,以手輕扣,發音悅耳,被譽為“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馨”的山水畫。將薄胎粉彩壺托于手中,透過茶湯,可以像隔層霧般的透視背面所繪的景物,平添不少情趣。
6、盛來雪乳香--南瓜壺
此壺為紫砂壺的一種,清,陳鳴遠所制,目前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其壺身相當實形的南瓜。頂小底大,瓜蒂為壺蓋,壺嘴上附著幾片南瓜葉,壺把是一根瓜藤圍成圓形,藤上有絲絲筋脈。壺上刻有:“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東陵是南瓜的別稱,雪乳香意指名茶配以隔年潔凈的雪融水烹出的茶香。
7、古樹拙風--樹癭壺
此壺為紫砂壺的一種。時代制壺大師供春所制,目前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相傳此壺是模仿金沙寺內老銀杏樹囊狀瘤子的形態而制,壺色幽暗呈粟色,狀如樹癭。壺質薄而堅,壺形新穎精巧,色澤古樸,光潔可鑒;通體質樸古拙,雅趣盎然。
8、芳軒小品--孟臣壺
紫砂壺中的微小紫砂壺,為沖泡“功夫茶”的茶壺名。廣東潮州、汕頭、福建廈門漳州、泉州一帶喜歡“功夫茶”,茶葉獨取烏龍,沖泡方法也諸多講究:所用茶葉“”大不盈握,壺底刻有“孟臣”的銘記。孟臣壺名源自明代宜興陶藝師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小壺,因其造型精美,別開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上面介紹的8種名壺中,紫砂壺就有5種,可見它的名氣之大。前段時間到江蘇學習,到了宜興最大的陶藝館參觀,了解到一些紫砂壺的皮毛,也打上現現丑。
紫砂壺制作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紫砂礦產于無錫丁山,地球上就此處礦可以做壺。礦中含有大量的鐵元素和多種有益人體的微量元素。紫砂壺以得天獨厚的天然五色礦源(按價值高低排列:民國綠砂,金砂,紫砂,玖瑰砂,黑砂)、巧奪天工的制壺工藝、別具一格的造型藝術,成為具有極高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的藝術珍品,蜚聲中外。
紫砂壺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具有獨特的功能。用以泡茶,茶味特別清香,貯茶不變色,暑天不易餿,泡茶不走味并且,此壺冷熱適應性強,沸水注入不爆裂,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光潤典雅,沏出來的茶汁也越發醇郁芳香。紫砂壺泡對人體的保健作用已經得到醫學界的共認,特別是對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發病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