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不喝茶的人很少;而在安溪,不懂茶藝的人也很少。
安溪茶藝是一種示范性的表演,是要讓品茶人了解烏龍茶,特別是名茶鐵觀音的沏茶技藝。它的沖泡過程非常講究,是一門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品茶藝術,有著極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它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自1994年10月安溪第二屆世界安溪鄉親聯誼大會召開期間,安溪茶葉界蔡建明先生和文化界李波韻先生共同創作了《安溪茶藝表演》后,安溪茶藝進一步得到完善。
據了解,安溪茶藝首先是展示茶具。茶匙、茶斗、茶夾、茶通是竹器工藝制成的,茶匙、茶斗是裝茶用的,茶夾是夾杯洗杯用的。而爐、壺、甌杯以及托盤,號稱“茶房四寶”,這主要是遵循本地傳統加工而成。安溪茶鄉有悠久歷史的古窯址,在五代十國就有陶器工藝,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藝。這些不僅是泡茶專用,而且有較高的收藏欣賞價值。而用白瓷蓋甌泡茶,對于放茶葉、聞香氣、沖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緊接著便是烹煮泉水。沏茶擇水最為關鍵,水質不好,會直接影響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沖泡安溪鐵觀音,烹煮的水溫需達到100℃,這樣最能體現鐵觀音獨特的香韻。煮好水后,接著要做的是“沐霖甌杯”。“沐霖甌杯”也稱“熱壺燙杯”。先洗蓋甌,再洗茶杯,這不但使甌杯保持一定的溫度,而且講究衛生,起到消毒作用。
在烹煮泉水的同時,右手拿起茶斗把茶葉裝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鐵觀音裝入甌杯,美其名曰“觀音入宮”。等水開后,提起水壺,對準甌杯,懸壺高沖,使茶葉隨著水流旋轉而充分舒展。然后,左手提起甌蓋,輕輕地在甌面上繞一圈,把浮在甌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壺把甌蓋沖凈,這叫“春風拂面”。安溪烏龍茶屬半發酵茶,茶葉下甌沖泡,須等待一至兩分鐘,這樣才能充分地釋放出獨特的香和韻。沖泡時間太短,色香味顯示不出來,太久會“熟湯失味”。斟茶時,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夾住甌杯的邊沿,食指按在甌蓋的頂端,提起蓋甌,把茶水倒出,三個指稱三條龍,蓋甌稱為鼎,稱“三龍護鼎”。緊接著,依次巡回均勻地把茶水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時應低行,人們稱之為“觀音出海”,又稱“關公巡城”。而“點水流香”,顧名思義就是斟茶斟到最后甌底最濃的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里,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民間稱為“韓信點兵”。
這樣,便可以品飲茶了。品飲時,首先要觀其色,就是觀賞茶湯的顏色。名優鐵觀音的湯色清澈、金黃、明亮,讓人賞心悅目。接著要細聞幽香,聞聞鐵觀音的香氣,那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桂花香,清氣四溢,讓您心曠神怡。最后是品啜鐵觀音的韻味。當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頓時會覺得滿口生津,齒頰留香,六根開竅清風生,飄飄欲仙最怡人。
閑暇時,約上幾個朋友,圍聚而坐,一同賞茶、鑒水、聞香、品茶,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一起領略茶的色、香、味之美,其樂無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