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市民丁云川發現的龍井斷碑來歷已經弄清,一塊是宋代文學家秦觀寫的《游龍井記》,另一塊是明代文學家屠隆寫的《龍井茶歌》。兩塊碑文也讓人思考,在明代龍井茶盛及一時,而秦觀的《游龍井記》卻未曾提及。為什么宋代的秦觀雖游龍井,卻未飲龍井茶?“龍井問茶”的風氣究竟是何時興起?
為此,記者咨詢了茶文化研究的資深人士。《茶博覽》執行主編阮浩耕解釋說,“茶興于唐,盛于宋”,秦觀生活的宋代,杭州的茶肆、茶館幾乎遍布街巷,茶已經與米鹽相同,成為舉國之炊。但現在基本上還沒有那時人們喝龍井茶的文字記載。可能在宋代龍井茶產量很少,也沒有什么名氣。宋代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也記載杭州有“寶云茶,香林茶,白云茶”,沒有提到龍井茶。因此,很有可能秦觀游龍井時,龍井茶還不是盡人皆知的名茶。
但是史料證明當時已經有人在龍井品茶了。據阮先生介紹,宋代詩人趙忭就有詩《重游龍井》云:“珍重老師還意厚,龍泓亭上點龍茶。”由于在唐代以前的飲茶方法,是先將茶葉碾成細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團或茶餅,飲時搗碎,放上調料煎煮。因此趙忭說的龍井茶可能還是茶團或茶餅,而非散茶。但這至少可以說明,“龍井問茶”可以一直追溯到宋代,至今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
阮先生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龍井茶”要直到元代才出現。元代詩人虞集游龍井,品嘗到了用龍井泉水烹煎的雨前新茶,稱贊不絕,作《游龍井》詩。詩中有“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的詩句,“黃金芽”則點明當時的茶已經是散茶,和現在的茶相差無二了。并且虞集還把龍井茶的采摘時間、品質特點、品飲時的情狀都作了生動的描繪。阮先生說,茶文化研究者一般都以虞集的詩為證,認為“龍井茶”至少在元代就已經存在。
而到明代,“龍井問茶”的風氣已經非常興盛。像這次發現的古碑,碑文《龍井茶歌》是明代文學家屠隆寫的,就有“采取龍井茶,還念龍井水”的句子。此后明代的茶書、方志、詩文中就頻頻出現“龍井茶”字樣。這表明早在明代,人們就已經用龍井水泡龍井茶,“龍井問茶”已經盛及一時。
有關杭州人喝龍井茶的歷史,記者還采訪了杭州陸羽與徑山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趙大川。趙大川介紹,在飲茶方面,杭州人在明代還首創了“撮泡法”。明代,茶團茶餅進貢早已取消,茶葉都是散茶。所謂“撮泡法”是不將散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抓一撮茶葉放入茶壺或茶杯用開水車沏泡,即可引用。這種方法不僅簡便,而且保留了茶葉的清香,直到今天還為大家所采用。
如今,“龍井問茶”已經是杭州重要的旅游景點,“龍井茶”也從地域生產的名茶擴大到茶類,并且形成了特有的龍井茶文化。今天去“龍井問茶”的人們是否知道,早在一千年前杭州人就到龍井觀景品茶了,但他們喝的龍井茶卻不是現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