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是福建省閩北的茶鄉,茶鄉人民愛茶,家家戶戶一年四季均備有茶水招待客人。就是很窮的人家,家里來了客人,也會向鄰居要一些茶葉招待客人。對客人敬茶,是松溪民間淳樸的民風。每年夏天,在涼亭、村頭、巷尾、店鋪門口以及橋亭中都可看到茶水供應站,備有防暑涼茶,供過路人解渴。“桃茶擔”就是反映松溪人民對客人敬茶的一種文藝形式。表演者有一人或兩三人,有男也有女,女角多由男的扮演。茶擔上面,每邊擺著四個碗和一壺茶,茶坦里面是空的,點著燈,茶擔四周料絲扎成透明的圖案,料絲上貼著“恭賀新禧,恭喜發財”八個大紅字。扁擔是用兩根竹片做的,挑起來彎彎的有彈性,表示茶擔的重要。表演時邊唱邊舞,這種藝術表演,表面看簡單,演起來可不容易。
首先一擔兩邊八碗茶要斟得滿滿的,茶擔里面的燈要點得亮亮的,挑在肩上走動時,不能讓茶水流出來,也不能讓風把燈吹滅掉,腳步要穩,速度要快,同時要表現出走大路,過小橋,上山崗,下山坡等等艱難的舞蹈步法。表演水平高的人,還能雙手插腰,前后快步走動,有時還把頭一低,脖子一縮,肩一扭,不用雙手就能把茶擔轉過肩,真是絕技。觀眾這時會熱烈鼓掌,高聲贊場。 過去,松溪縣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均有"挑茶擔"上街表演。傳聞原先是每年正月,像舞龍燈一樣到各家各戶去拜年敬茶,東家要送紅包的。敬茶時還要唱,唱詞多數是恭賀發財長壽等方面的內容。機靈的表演者還能根據各戶不同的對象,唱出各種不同的唱詞。比如對老人家,唱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對商店老板,唱恭喜發財;對新婚姑娘,唱祝賀早生貴子等等不同的唱詞,很受群眾歡迎,各家各戶都會高興地給一個小紅包。
"挑茶擔"現已失傳多年,至于它何時興起,系何人創作,已無法查考。傳聞很早以前,有一位唱戲藝人流落到松溪,在松溪人贅為婿。有一天,與一位道士在一起唱酒。閑談中,道士訴說近來法事清淡、生活困難。藝人說:“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包你賺錢。”道士聽后高興地問:“什么辦法?”藝人說:“演戲。”“演戲?”道士驚奇地說,“你叫我去演戲,稱簡直是開玩笑!”藝人笑笑地說:“嗨,你不用怕,沒叫你上舞臺演戲。我問你,你有沒有給人家做過法事?”“有!”道士點點頭。“再問你,你給人家做法事時,不是有個‘挑經擔’嗎?”“是的。”道士點點頭答道。藝人說:“那就好了,你把’挑經擔’的擔子改一改,改為’挑茶擔’,照舊按挑經擔的步法表演,再把唱詞改一改,豈不是成了一個拜年敬茶的好方法嗎?到各家各戶去拜年。你們鄉間民俗,春節舞龍燈拜年賀喜,各家各戶不是都有送紅包一定不少”道士有點動心地說:“可我沒唱過戲,怕唱不來。”藝人說:“這個你不要怕,我與你一起演。我過去是演花旦的,我扮女的,你扮男的,你表演挑擔,我來唱,我來敬茶說好話,怎么樣?”道士下了決心。經過半個月的訓練準備,在第二年的春節演出。第一炮就打響,非常受群眾歡迎,群眾像接龍燈一樣放著鞭炮接送。從此以后,這個文藝形式就在松溪流傳下來。后來,不知因藝人老了,還是藝人回戲班到外地演戲去,找不到女角配唱,只由一個男角表演。這就是現在七八十歲老人,在解放前所看到的單角"挑茶擔"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