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個城市旅游,除了觀賞那里的風情、民俗,領略其文化韻律外,恐怕最感興趣的就是品味地方美食了。有些名吃、小吃,吃過后就過去了,而有些美味則會令人回味不盡,吉隆坡的肉骨茶就是這樣。 說起“肉骨茶”,有些令人悚然。其實,“肉骨”是采用豬的肋排(俗稱排骨);而“茶”則是一道排骨藥材湯。 吃肉骨茶,不是上高檔酒樓,而是在當街的大排擋。在吉隆坡的一些街衢里巷,這種肉骨茶的排檔總是很火爆,磨得光光的石桌石凳很少有空出的時候。肉骨茶排檔晚上是不開的,所以吃“茶”的時候,陽光便會在篷靠的兩側編織著束束光網。就在這暖洋洋的氛圍中,品味馬來西亞的名吃,怎是一個“愜意”了得!吃得雖然簡單,卻程序整飭。在馬來西亞,無論是高檔酒店、時髦熟菜店,還是設計特別的路邊小吃,用餐形式都非常考究。比如,吃串燒,擺桌時會附加上一碟花生辣椒醬、方塊飯團、青瓜和洋蔥……吃肉骨茶亦然。先上一壺茶,你可以用茶水把杯子和餐具里里外外沖一遍,將套裝的調料、蒜米、樹椒油和辣椒絲倒入餐碟中,以備蘸排骨或佐湯調味之用。然后,在品茶間,一砂鍋熱氣騰騰冒著芬芳藥香的肉骨茶便端上來了。其湯極其香濃,有種獨特的味道,肉骨也很細嫩,再加些蘑菇或冬菇,就是地道的吉隆坡式肉骨茶了。當然,還可以配上一碗切成寸段的油條,泡在湯里,這種方式吃油條,別有一番滋味。偶爾,攤主會向食客透露湯的秘訣,在于香料的精選和材料的新鮮。而他們每天凌晨5點,便會到攤口來用慢火熬湯,往往要用上三個小時。 吃得次數多了,對肉骨茶的來歷也就略知一二。據說,上個世紀初年,在山上的華人勞工因食物不足,便打野豬果腹。他們把豬切成大塊肉骨,配上香料來煮。而中國人喜歡藥膳,所以還在其中加上中藥材,這樣,就形成了今天的肉骨茶。 一個城市或地域歷經滄桑變故,任何一個領域的物或事能夠流傳至今的,都必然有其獨到之處。吉隆坡因多元種族的緣故,而使餐飲的種類迥異多樣。這里有馬來餐、中餐、西餐、美國餐、印度餐、葡萄牙餐、越泰餐等等,但被馬來人認定的主要開胃菜只有肉骨茶。由土俗飲食上升為美食的肉骨茶,是一代代人不斷在探索中創建規范,經過嚴格的重新選擇和調理,并不斷接受著大眾的檢驗。肉骨茶的特色,首先是口感佳,美味;同時有關材料證實,“此湯具生血、旺血、補氣之功效,甚為滋補養顏,可謂男女皆宜的補品。”因而,它的食客絕不會限制在某一個范疇。肉骨茶質感而不低俗,但就其特點而言,更適宜存留于大排擋,人們亦已習慣在此氣氛中吃肉骨茶。況且,時間原則、經濟原則和隨意原則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生命準則。如果非要把肉骨茶搬到大酒店去,也許會連早期的精彩亦漸漸敗壞。 每天,肉骨茶大排擋的喧囂,與四周用餐人泊車街巷的寂靜,都會形成一種特別的風景…… 在吉隆坡居住的那段日子,我很喜歡吃肉骨茶。后來,每每有朋友去馬來西亞,總不忘問一句:“有沒有吃肉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