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道是京城茶經濟的一道風景,也是我近年來一直關注的。2003年5月21日,在接受《中國財經報》記者高冰塵先生采訪時,我們就與馬連道相關的一些問題交換了意見。下面是紀要(刊發于2003年5月23日〈中國財經報〉)。
高冰塵:我讀過一首日本的茶詩:夏日求其涼,冬日求其暖。茶要合于口,碳要利于燃。這里說的就是一個準確定位的問題,那么如何給馬連道茶葉街的功能科學定位呢?
陸堯:這是一個非?,F實的問題。馬連道應該是一個以流通為主的茶葉批發功能街區。這個功能定位如果做得好,她會產生一系列正面效應。比如說,產銷信息的集聚功能、價格發現功能、茶產品的輻射功能、茶產業人才結構的完善功能等。北京每年是20萬擔的茶葉吞吐量,本地消費十萬擔左右,其它輻射到東北、天津、張家口等地。如果對馬連道功能定位中的這幾個環節都有比較細致的考慮,將有助于馬連道的發展。因此,首先要把功能定位做好。宣武區政府正在就馬連道下一步的發展做進一步的規劃,我們社科院工業經濟所也在介入相關的工作。把馬連道建成一個以茶產品流通為主、商貿結合這樣一個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特色商業街,是很受人們關注的,也是我們所希望的。
高冰塵:從全國6個大型茶葉批發市場來看,一個很好的功能定位之后,是否有效的行業管理也要緊緊跟上?
陸堯:不錯。就馬連道而言,據我了解,現在有好幾個部門在發揮著行業管理的職能。區經貿委、廣外辦事處、工商,還有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大家都關心,這是利好因素。但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地協調,一個聲音說話。馬連道現在有管理委員會、茶商同業公會、個體私人協會的分會等,這里有一個協調的問題。在協調中,按照市場經濟的背景,行業管理應該更多地體現服務,比如信息的服務、人才培養的服務、價格平抑的服務。職能管理盡管是有分工的,但最好是集中到一個部門管理,如果政出多門,就有悖于行業管理的基本規律,不利于馬連道的發展。
同時,必須重視利益格局問題。馬連道能否管理好,深層次的問題是一個利益格局的問題。政府主管部門、茶業企業、房地產企業、商業企業、房東等,有一個利益協調問題,而且現在越來越顯現出來。在這些利益格局里面,誰來發揮調控作用,進行利益關系的協調?我們希望政府引導開發商給茶商讓利,要放水養魚,讓茶商們在馬連道要立得住,讓他們安心發展。據調查,現在馬連道普通茶商的毛利只有3%到13%,還不如文革前國營茶店的毛利水平。民營經濟的優勢跑到哪里去了?不要讓茶商掉太多眼淚啊。
高冰塵:您說過,要是孩子們喝龍井像吃麥當勞那樣上心,大人買茶產品像買vcd那樣大方,中國茶產業就更有希望了。那么,您是否能提供一種發展茶產業規模效應比較可行的營銷方式?
陸堯:請關注會展經濟。規模效應需要通過會展經濟作為補充,只要做得好,茶商也是有積極性的。比如,去年馬連道的茶商有不少參加了石景山區政府和茶葉流通協會在八大處組織的茶文化節,我聽到茶商的反映比較好。在會展經濟方面,無論是區域功能定位也好,行業管理也好,希望加強對策性協調。馬連道是在銷區,而且北京的消費指數又很高,茶的會展銷區比產區更有優勢。因此,完全可以通過做市場,通過企業與消費者的有機結合,使茶商得到季節性的規模效益?,F在從茶的會展經濟來看,政府的痕跡過重。據我們調查,每年二季度全國與茶相關的、有銷售內容的茶會展在30個左右。這種比較分散的、不容易形成規模效應的會展應該調整。要做大、做精、做強,馬連道具備這些條件。
高冰塵:過去,北方消費者一般喝花茶,現在70%改喝非花茶。比如中高檔的綠茶、烏龍茶、普洱茶、苦丁茶,如何適應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呢?
陸堯:其實北京作為一個大消費城市,完全可以有更多的資金集中到茶產品的消費上來。過去茶產品主要是茶葉,今天在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時代,茶葉已經不能涵蓋這個產業了。如果說人類五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以茶葉這個物質作為載體的話,那么,今天的現代茶產業已經是由茶產品作為載體了。比如,現在茶飲料發展得非常好。2003年以來,百事可樂、雀巢、燕京啤酒、青島啤酒、張一元等都做了罐裝茶飲料。事實上,從1998年以來,茶飲料工業和茶館業已經成為中國茶產業新的亮點和增長點,對茶產業的整體拉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從產業背景的角度看,茶產業還僅僅是資源型的產業,她的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產品優勢,她的比較優勢還沒有變為競爭優勢,還需要更多的新的增長點。在茶飲料工業、茶館業的基礎上,我們希望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來培育茶文化旅游業、茶文化教育培訓業這些新的增長點。在這些增長點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需要像馬連道這樣的茶葉批發市場,她的產品輻射功能、價格發現功能等都使得她在北京茶物質消費和茶文化消費這個大的市場上可以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