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為了心中的夢想,種過茶葉,育過八角苗,而后又開茶葉加工廠。如今,他不但是6個茶葉加工廠的老板,而且準備投資200萬元,新建一個新型的茶葉加工廠。十多年來,他不僅自己致富了,還帶動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他就是廣西省樂業縣新化鎮林立村支書楊倡倫。
問起為何走上“茶”路時,楊倡倫道出了緣由。1992年,做木材生意的楊倡倫經常拉木頭到外面去賣,每次路過凌云地界時,那滿山綠油油的茶葉總是吸引著他的目光。他想,凌云和新化交界,土質和氣候大致相同,如果也能把自家的那些荒坡拿來種植茶葉,那不是一條很好的致富路嗎?楊倡倫說干就干。然而,當他請人把自家及租來的80畝荒坡拔完草,挖好茶梯后,卻為茶苗的事犯愁了。因為他多次跑到凌云縣購買茶苗,得到的都是同一句話:“這里的茶苗不外賣。”最后,楊倡倫找到時任凌云縣萬畝茶場場長的楊輝,好說歹說,才買到了茶苗。
由于新化當時沒有茶葉加工廠,采出來的鮮茶還得拿到凌云去賣,一年下來掙不來幾個錢。1995年,楊倡倫抓住該縣發展十萬畝八角基地的有利時機,把自己的茶山承包給別人,自己又租地育了50畝的八角苗。“為發展壯大八角基地,縣財政出錢購買八角苗,免費送給各鄉鎮農民種植。”楊倡倫告訴筆者。在這一優惠政策的帶動下,當年,50畝八角苗讓他整整賺了20多萬元。有了點錢后,楊倡倫以6.5萬元買下了新化電影院的3畝地,并舉家從林立村搬到鎮上來住。2001年,新化鎮把發展茶葉種植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來抓,僅2年時間,茶葉種植面積就突破了2萬畝。如今,新化鎮已發展茶葉5.2萬畝。
這一次,楊倡倫看準時機。他不但把自己在鎮上買下的地拿來建茶葉加工廠,還采取“工廠+基地+農民”的形式,相繼在該鎮林立村的良上、那樂、百為,那社村的私立坳、利平,樂翁村的山林邊等地建立了6個茶葉加工廠。為了烤出適合當地人口味的茶葉,他跑到凌云學習烤茶技術。學成回來后,他在烤爐旁一遍遍地試驗,終于掌握了烤茶技術,烤出的茶葉香氣濃、口感好,耐沖耐泡,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為了擴大市場規模,楊倡倫曾多次帶著自制的茶葉往云南、浙江等地尋找銷路。第一次在云南尋找銷路時,楊倡倫每天帶著茶葉,坐公交車東奔西跑,每天最少要跑60公里的路程,奔波于形形色色的茶葉店中。推銷茶葉的日子很苦,有時候甚至連茶葉店門都沒能進去,就直接被老板轟出了門。但他沒有放棄。最終,他如愿地把300斤茶葉都賣了出去,而且還跟當地3家茶店簽訂了長期收購茶葉的合作協議。在后來的推銷路上,楊倡倫以同樣的方法打開了貴州、浙江、四川等地的銷路。
為適應市場需求,楊倡倫通過到該縣顧式有機茶場實地考察,決定投資200萬元在新化鎮建立一個最大的的茶葉加工廠,并做好茶葉基地的管護工作,慢慢從普通茶向有機茶轉化。目前,楊倡倫向鎮信用社貸款180萬元已通過審批。在談到下一步打算時,楊倡倫告訴筆者,他將轉換經營思路和方式,由長途販運改為坐地行商,利用自己多年來和外地茶商及本地茶葉銷售戶的關系,充當經紀人,牽線搭橋,促成一筆筆生意的達成。現在,楊倡倫已與30多家茶商及銷售大戶建立了穩定的業務關系,茶葉生意越做越大。
如今,在楊倡倫的帶動下,新化鎮的那社、那尾、樂翁、林立4個村的群眾,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種有茶葉,年戶均茶葉收入不低于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