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學生眼里的都市和都市里的蕓蕓眾生是什么樣?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講授的“城市社會學”課程中,同學們通過社會調查完成的作業,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嶄新的視角看待身邊的都市。
本文接受大學生采訪的主人公小邵,從茶葉店里的學徒成長為北京茶葉集散地馬連道的一個茶商,總是強調自己“沒文化沒技術”。他希望進行一些改變,卻又畏懼改變帶來的結果不能控制。他在徘徊中立業、成家,踏踏實實地走人生中的每一步。
茶葉店學徒想自立門戶
小邵來自浙江金華,剛過完33歲生日。1994年初中畢業后,他到北京,給在這里做茶葉生意的姑姑一家“隨便做點事”。1998年,小邵隨姑姑搬到宣武區馬連道路。2000年,小邵開始在馬連道京馬茶城獨立租店面做茶葉批發生意。他是看著這里由馬連道路逐漸變成馬連道茶葉一條街最早那批茶商中的一個。
“在這邊,發了大財的有;做不下去卷鋪蓋回老家的有;干得有起色就轉行的有;像我這樣不好不壞、差不多能混口飯吃的,不在少數。”小邵說。
馬連道這條街上全是茶葉店。京馬茶城是1997年馬連道建起的第一個茶城,很多大字不識的茶農嗅出了商機,帶著家鄉的茶到馬連道安營扎寨。學徒期的小邵全面接觸了茶葉生產和銷售,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帶著樣品到各零售店去推銷。“一天跑好幾個地方是常事,記得常去的是保定,大夏天的帶著樣品倒好幾趟車,一身汗地跑到人家店里去,那個滋味呦……那時候年紀小,又沒文化沒技術,學徒期自然是要辛苦點的,你讀書讀不上去,還不在別的地方交點學費?”
憑信用帶回上百萬元茶葉
小邵現在的店面是租的,“沒有自己的店面就是麻煩,都搬了兩次了。”他指了指外面斗大的招牌,上面“京馬茶城”4個字已經有點模糊了。
京馬茶城位于馬連道茶葉街的黃金地段。1997年茶城剛建成時在路西,2000年,由于要讓位給家樂福馬連道店,小邵不得不搬到路東;2003年又因為產權單位要與百安居合作,建造大型建材市場,小邵再次搬遷。
老話說:搬家一次,受窮3年。搬遷后,小邵店面的租金從一年一萬多漲到了四五萬。“你不是愛問我的愿望、理想嗎?那就是把店面買下來,”小邵笑著說,“搬來搬去真是煩透了!”
2000年,小邵自立門戶,開始了在馬連道茶葉一條街上打拼的日子。小邵曾只身下云南了解茶情,和茶農、茶商磨嘴皮子,憑信用帶回上百萬元茶葉。
生意漸漸做起來后,小邵需要一個幫手。2003年,小邵遇到了安徽人老王。“找個合適的幫手很難,既要熟悉這行又要合得來、可靠……”小邵負責進貨和銷貨渠道,老王打理店面和雜務。2008年初,老王出去單干,新開的店面就在小邵店面的斜對面。
做生意就是和人打交道
小邵的妻子小陳是福建安溪人。小陳有親戚在這邊做茶葉生意,2003年來給親戚幫忙,認識了小邵,他倆在2005年結婚。如今,孩子留在小陳老家讓老人帶,小陳的弟弟在店里幫忙,父母負責在家鄉收茶。
福建安溪是有名的鐵觀音產地,小邵店里的主打商品就是鐵觀音。每年的收茶季節,小陳的父母忙著到各茶園收茶。小邵說,有時一種茶好點的就那么幾斤幾兩,找好茶比賣個好價錢難多了。收的茶運到北京后,經過鑒別、分類、估價,相熟的客戶就會過來看茶。
客戶來了,落座、品茶。小邵店里用一塊厚實的木頭當茶幾,下面用結實的凳子撐著,木頭上擺了四五副各色茶具。店家捻一小把茶,請客人觀其成色,然后主客同飲,邊品邊聊……生意就是這樣談成的。
茶的利潤很高,但很多都在包裝上,批發的利潤空間相對小些。小邵說,主要是靠薄利多銷。小陳說,他們的店一個月大概有一萬多元進賬,扣去店面租金、員工工資、家中日常開銷等,剩下的不多。
這時有人推門,放下一個小冊子。原來是某公司的茶葉宣傳冊,全彩,印刷精美。小邵拿過冊子隨意翻著:“每個月都要過來發……像人家這樣,有系統管理的公司、穩定的供貨渠道和完整的銷售鏈條,有資本宣傳,就顯得比我們正規。現在要想發展,還是得做自己的品牌。零售店有外觀(包裝、店面裝修等)優勢,大公司有品牌,批發的利潤越來越薄,在夾縫中生存。”
小陳衣著樸實,說起小邵以前打拼的日子,她總在疑惑:“有時候覺得不可思議,那時他一沒錢二沒人,他們怎么就放心和他做生意呢?”
小邵對此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做生意就是要跑出去和人打交道。“咱們賺的也不是什么大錢,多跑跑自然就熟了……賺是賺不了多少,但也不會虧到哪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