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茶人胡坪,歷任浙江省農業廳經作局科長、高級農藝師、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兼職教授、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茶葉博物館常務技術顧問、浙江省科技委員、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長及名譽理事長、浙江省茶葉產業協會顧問、浙江省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等職。在任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長時,學會榮獲“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稱號,他也被評為省級學會優秀干部。他主持或參加的課題多次獲獎,其中有兩個課題獲省部級二等獎。重要著作有《種茶》、《種茶和制茶》、《中國農業名產茶葉分冊》(浙江名茶部分)、《千島湖鳩坑茶》。1982年,浙江組團赴日本考察茶葉,任副團長,回國做學術報告9次,撰文介紹日本茶業情況。此外,他還發表論文和文章百余篇,譯文10萬字。他的生平于2003年被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一書,2005年,又被錄入復旦大學杭州校友會編輯的《在浙江學子風采錄》。
1953年,胡坪被調到浙江省農業廳特產局。先后在奉化、新昌、富陽、余杭、西湖、金華等茶區蹲點共7次。深入茶區了解茶區生產、茶農生活情況,對茶園狀況、培育基礎、生產責任制、生產成本、經濟收入等情況有了較全面的把握,對存在的問題有較深入的認識。為進行茶區全面推廣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據1932年出版的刊物《農聲》所載,《我國茶業問題》一文指出:1915—1929年,全國15個產茶省,浙江茶業產量居第8位,茶園面積居第6位,在全國僅居中等地位。為了加快發展浙江茶葉,胡坪先生提出“加強茶園基礎建設,改變浙江省茶葉面貌”的思路。主張進行茶園普查,摸清底細的基礎上,爭取缺叢補植、修剪、植保等措施改造過去遺留的衰老茶園。同時,采用優良品種,發展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條栽密植茶園和適當的速生密植茶園。由于各項措施切實有力,浙江茶葉發展很快。1982年全省茶葉產量達到10.72萬噸,創歷史最高,比建國前增長16倍,單產翻了一番。其產值、外銷創匯、經濟效益在全國也名列前茅。在這數十年間,他是浙江省茶葉生產技術推廣的帶頭人,為浙江茶葉的騰飛做出了貢獻。
茶區普遍存在糧茶勞力矛盾,春茶季尤為突出。胡坪先生于1952年注意到和總結了余姚茶農陳茂強創制的手搖殺青機,并向廣大茶區推廣。還于1954年在富陽后山嶺蹲點改進雙鍋式殺青機,使殺青功效成倍增長,勞動強度下降,為以后雙鍋殺青機鐵制化打下基礎。1958年,由他主持在余杭舉辦浙江全省200余工匠參加的動力制茶培訓班獲得成功。會后茶區掀起辦廠高潮,大大緩解勞力矛盾,有利茶業發展。胡坪先生是“機械制茶的推廣”課題的主要完成人之一,獲農業部1984年農技推廣二等獎。
為豐富茶類,恢復發展名茶,胡坪先生于上世紀70年代就通過調查研究,發動茶區科技人員和群眾挖掘、整理、試驗、恢復和創新各種名茶,為浙江名茶發展創造條件。他主持的“古代名茶恢復與推廣”課題,獲浙江省人民政府1984年優秀科技二等獎。
1983年起,國內外茶葉市場出現疲軟,胡坪建議“多茶類生產,多渠道流通,多口岸外銷”應多措施。他還與滬、蘇、鄂等地聯系推銷浙茶,與粵口岸達成協議,由浙江轉產部分適銷對路的紅碎茶,由浙江省8個縣建18個初精制聯合加工廠生產紅碎茶供廣東口岸出口,為扭轉滯銷局面做出了貢獻。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以來,胡坪積極倡導弘揚茶葉歷史文化、參與茶文化研討活動,撰寫有關茶文化、茶與健康的文章和拍攝電視節目進行宣傳。他說:“茶業工作者,在茶文化活動中,要甘為配角,促使人民群眾當主角,茶文化才能經久不衰,才能有光明燦爛的前途。”
胡坪簡歷
胡坪,1926年3月出生于浙江淳安。1951年畢業于復旦大學茶葉專修科,分配到浙江長期從事茶葉生產技術推廣工作。在改造老茶園、解決糧茶矛盾、發展密植茶園、建設專業茶園、推行茶園普查、實施制茶機械化、恢復發展名優茶以及制訂全省茶葉發展規劃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使浙江茶葉從建國前的中等地位提升到全國首位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