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汪國真
“‘我愿意像茶,把苦澀留在心里,散發出來的都是清香’,這是喝茶給我的感悟。”
深秋,在茶人熟悉的北京馬連道茶葉街深處,在詩人汪國真的住所,眼前的汪國真,儒雅依舊。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即便是走過學生時代的人們,也依然可以對汪詩朗朗上口,即興背上兩段,至于魅力,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喜愛的理由。如今,鮮少寫詩的汪國真在清茶雅樂的陪伴下研書習畫,依然忙碌。
“我愿意像茶,把苦澀留在心里,散發出來的都是清香”,如他在詩中所寫,他說“這是我的心態和個性,即便是遇到煩惱和挫折,我也不希望影響到別人,何況這些,在我的心里都不會駐留太長的時間,總是能夠化解。反過來說,高興的事情,我也不會興奮到忘乎所以,就是平和地順其自然吧。我不會因為不同的際遇有或喜或悲或憤怒的大沖動,這像茶,淡淡的,可以品味。所以我說,茶和我的性格很像,都是調和的。”
汪國真的喝茶開始于在廣東暨南大學讀書的時候,廣東人喝功夫茶,用小茶壺小茶杯。現在每到盛夏時節,他的偶爾為之,就是受那時的影響。而后來的喝茶則是因為保健,綠茶尤其喝得比較多。“我沒有煙酒的習慣,應酬而已,凡所接觸,都于身心有益。”曾經有一段時間,汪國真堅持每天喝幾次茶,也是緣于從報紙上了解到喝茶對身體有好處。許多采訪者都曾問過,天命之年,何以外表的樣貌卻沒有太大的改變,他說要歸功于平和的心態和好的生活習慣。不過現在苦于忙碌,生活難成規律,喝茶便也不能成為習慣,僅僅是經常喝罷了。
“創作的時候,茶喝得比較多”。從詩,到書,到畫,到曲,汪國真的生活始終被藝術創作充實著。有朋友打趣說,老汪寫詩,一印就是幾百萬冊,寫書法,就寫成了國禮,畫畫就能在北京榮寶齋辦展,作曲就收進了中國音樂學院的教科書。不同領域的跨度和驕人的成績,汪國真卻歸結為幸運,興趣使然。
“自己的詩能被大家喜愛,是很高興的”,而有些回憶至今令他感動。曾經有一位讀者托人帶給他一本手抄詩集,這位讀者搜集了許多他的詩,把它們工整地抄寫下來,還分類做了章節,并取名“夢幻出版社”。雖然當時出了很多詩集,拿到這本夢幻出版社的詩集,他還是覺得沉甸甸的。關于書法,汪國真介紹說,因為自己參加的活動比較多,被邀請寫詞題字是難免的,那時總擔心自己的字。于是,1993年,他開始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書法的研習上,先臨歐陽詢的楷書,然后是王羲之的行書,再來是懷素、張旭的草書。一年時間,每天堅持一兩個小時,就寫成了今天可以被國家領導人外訪時當成國禮的作品。包括作曲和繪畫,用汪國真的話說,就是掌握基本技巧之后,“很自然地就流出來了”,沒有吃力,也沒有困難。不過這些,在創作當時,都離不開好的氛圍,茶和音樂營造的氛圍。尤其在書畫創作的時候,泡一杯綠茶,佐以世界名曲或是自己的音樂,漸入佳境后,才會有靈感造訪。
現在,喝茶對汪國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茶葉本身,不是健康、提神的功用,也不是特殊的口感,而是氛圍。因此,他的喝茶,沒有固定的時間,沒有繁瑣的程序,甚至也沒有創作的需要,僅僅是順其自然,性情使然。
新茶一杯飄清香,古箏一曲音繞梁。天邊一抹晚霞紅,遠望群山笑君王 。
這是汪國真五六年前的詩,也是他一直的生活狀態。“這是在愜意的狀態下寫出來的,所感受到的就是那種氛圍,在茶與古箏的陪伴下,在傍晚的時候,那份愜意堪比君王。這首詩是比較寫實的,很接近于我的生活,這也是我喜歡的生活狀態,是我認為的‘最美好’,是發自心底的向往和贊許。”
采訪結束時,汪國真對于茶文化的發展和推介提出了一點建議。鑒于他為旅游區作曲的經驗,他建議用好的形式和載體來幫助傳播。“文字有自己的局限性,歌曲的傳播則更廣泛,用歌曲來推廣,投資少見效快。比如把飲茶的好處寫進歌詞,不僅朗朗上口也可廣為流傳,特別是對茶鄉而言,可以帶來更好的號召力。”
汪國真,祖籍福建廈門,生于北京。1982年畢業于暨南大學中文系。199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年輕的潮》。他的詩集和小語集連續榮獲1991、1992、1993年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其各種詩集和哲思短語集的印數總計逾500萬冊。2000年,汪國真的5篇散文入選高中語文課本。2003年,中國音樂家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他作曲的首張音樂專輯《聽悟汪國真——幸福的名字叫永遠》;2004年,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作曲的《小學生必修80首古詩詞曲譜》。2005年開始,他的書法作品被選為中央領導人出訪禮品贈送外國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