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乃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的故鄉。浙東重要河流——曹娥江,曲折逶迤地流過,兩岸峰巒起伏,綿延不絕,終年雨量充沛,氣候濕潤,自是茶樹生長的好環境。難怪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回上虞探親時,動情地寫下了《鳳鳴山茶》一詩:“檐溜松風方掃盡,輕陰正是采茶天。相邀直上孤峰頂,出市都爭谷雨前。兩簍東西分梗葉,一燈兒女共團圓。炒青已到更闌后,猶試新分瀑布泉。”
吳覺農先生在世時多次提出:“鳳鳴茶,舜井水”這一自然資源必須開發利用,要創茶葉名牌,通過推向世界,競爭國際市場,使華茶立于不敗之地。茶圣早年回想起童年時家鄉茶農的貧困生活和落后的制茶技術,便立志從事茶葉事業,毅然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覺農”。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中國的茶葉外銷受阻,影響茶農生活時,茶圣在武夷山創辦了中國茶葉研究所,自任所長,提出了振興華茶各項研究課題。新中國成立后,茶圣擔任了農業部副部長,兼任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經過調研,他又提出向茶農發放貸款,迅速改造已經荒蕪的茶園,大力開辟條播密植的新型茶園的意見。憑著過人的膽略,茶圣還提出了試銷國外市場的策略,參與了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扭轉了茶葉產銷的被動局面。早在他留日歸國的第二年,即1923年,他就籌得了3000銀元,在上虞縣南部四明山麓的泰岳寺試辦茶場,研究茶葉生產與制造技術。從此,上虞開始了大規模栽培茶園的歷史。1937年1月,他又在上虞與嵊縣交界處,創辦了一所專門研究茶葉產、供、銷的三界茶葉改良場。而對家鄉上虞茶場的規劃設計、機械化、初精制工藝系列化、茶類的改制、商品的信息及上虞茶葉如何振興等方面的內容,僅書信往返就有37次之多……
“拳拳赤子心,殷殷愛鄉情”,猶如茶之馨香,始終洋溢在娥江兩岸。告慰茶圣亡靈,莫過于開發家鄉名茶,讓家鄉名茶亦能早日走向國際市場。在1997年,由茶人劉祖香和其他農科人員組成的科技攻關小組成立了。
他們踏遍虞山舜水,爾后一頭扎進了嶺南鄉一戶茶農的茶園。要制做名茶,除了土壤、氣候條件外,還不能施化肥,不能噴農藥,而須施農家肥,這樣的茶葉,才算得上是無公害茶葉。其時,他們采摘的是一芽葉,放在鍋中唯用手炒,既不揉捻亦不逼壓,于是,慢慢地,待炒畢,外形緊直挺秀、翠綠顯毫的松針形茶葉便制成了。撮些許放入杯中沏泡,但見芽葉懸立,徐徐沉浮,湯色清澈淺碧,杯底芽葉成朵,嫩綠明亮,蔚成趣觀。品一口,則滋味鮮爽甘醇,香氣馥郁彌久。然而,又有誰知,這色、香、味俱佳的成品茶,一試便是三年。在上虞市第四屆茶葉學會上,會員們在品評此茶給予一致肯定時,經名譽理事長、茶人劉祖香先生提議,暫定“舜毫”名茶。2000年,經市茶葉學會理事長鄭先生提議:在“舜毫”前面冠以“覺農”二字。理由是,以此打響茶圣故里的茶葉品牌,并在覺農茶學思想、茶學精神的鼓舞下,不斷提升此品牌的質量。后經征求茶圣家人意見,“覺農舜毫”便正式登場。
2001年2月,“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在上虞成立,國家領導人程思遠、雷潔瓊、萬國權、經叔平等出任研究會名譽會長,同年舉行了大型學術研討會和隆重的紀念活動。應邀到會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品茗后欣然題詞:“茶圣故里舜毫香”。
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上虞境內的東南北區即有叫作“大茗”的野生茶樹聞世。唐代茶葉生產已初具規模,陸羽在《茶經》中,記載有浙東茶葉“以越州上”之說。此后到了明代嘉靖、萬歷年間,“鳳鳴茶”及“鵓鴣巖茶”作為茶中極品而記入上虞縣志中,是當時進貢的上品。另據記載,唐朝時,日本國天臺宗始祖最澄大師西渡中國,在上虞峰山道場受法后,即攜《茶經》和茶種回國,廣為種植,日本茶道由此而興。
“難忘家鄉養育恩,朋輩戚友人人親。曹娥江水深千尺,不及父老賜我情。”一天,當我以崇敬的心情來到龍山茶圣墓地,肅立茶圣墓碑前,默默地吟誦起1983年10月已逾80高齡的茶圣回家鄉考察時曾經寫下的這首《懷茶鄉·七絕》時,我深深覺得“覺農舜毫”既是家鄉人對茶圣的最好的憶念,又何以不是茶圣對家鄉最好的回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