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1724年一1805年)﹐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干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他是清代著名學者和文學家。
干隆年間輯修《四庫全書》﹐他任總纂官﹐并主持寫定《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辨文字得失﹐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巨著。由于負責纂修《四庫全書》﹐使他經常要與干隆皇帝論談嚼舌頭﹐這也使他具備了機敏善辯的素質﹐有清一代學者中﹐長于應變者罕有其比。他以一個“茶謎”作暗示﹐救了親家盧見曾的故事﹐便是他機智敏捷的一個典型例子。
盧見曾﹐字抱孫﹐號雅雨﹐德州(今屬山東)人﹐康熙進士。他和紀昀是兩親家﹐紀昀在京做官﹐他則放外任職。其性偏又愛才好客﹐喜聚四方名士﹐后來任兩淮轉運使這一“肥缺”時﹐更是廣交名流﹐義結豪杰﹐家中常是賓客盈門﹐座無虛席﹐鋪張揮霍﹐一擲千金﹐極一時之盛。后來漸漸財力不濟﹐以至鹽稅發生虧空。
朝廷得悉這一消息后﹐決定對他抄家處罰﹐沒收全部資財。紀昀知道這件事后﹐急忙派遣一位心腹漏夜趕往盧府送信。
盧見曾收到來信拆開一看﹐只見一空信封內裝著少許茶葉和鹽﹐此外別無他物。盧見曾略作沉思﹐便悟親家所示﹐急忙發動全家人將家財轉移寄放他處。不數日﹐朝廷派來抄家的人趕到時﹐盧府之中資財已寥寥無幾。原來﹐紀昀這一“茶謎”的“謎底”是﹕以茶指“查”﹐意謂“茶(查)鹽(鹽帳)空(虧空)”。盧見曾知道已東窗事發﹐便趕忙轉移財產﹐終于未遭傾家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