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
找尋之路一波三折
據知情者回憶,1958年初,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李井泉的辦公室人員給名山縣委書記姚清打來電話:“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領導要嘗嘗蒙山茶,請幫買一點,送到會務上來。”
姚清接到指示,立即派人到蒙頂山找茶。大家一致認為,找一位政治合格的人來幫忙尋找更合適。所以,一位家住蒙頂山的女勞模就進入了縣領導的視野。
這位女勞模是誰?
自幾年前蒙頂山茶人楊天炯所著的《蒙山茶事通覽》開始搜集材料時,這個問題就開始縈繞在蒙頂山茶人春江先生的腦海里。
這位女勞模還在世嗎?
幾年來,春江先生尋訪過有可能知道當時情景的人,大家都表示,沒有見過這個女勞模,而且時隔久遠,估計她也已經過世。
可是,春江先生還是沒有放棄尋找的希望。他說,就算已經過世,那也要把她的后人找到。
事情總是在迷霧重重的時候出現轉機。2011年1月某日,春江先生上蒙頂山和一位老友洽談手工茶定制事宜,途中遇到老友的丈人夏大哥。夏大哥是個老蒙頂山人。春江先生和他是多年老友,一見面就直截了當地向他打聽女勞模的事。
“你們這兒有一位上世紀50年代的女勞模嗎?”
“有呀,金花村有個叫徐淑珍的。”夏大哥爽快地答道。
春江先生頓時喜出望外:“會不會就是我尋找了這么久的那個人?”
不久,他趕到夏大哥說的地方,看到一個瘦瘦的老太正端著碗在屋檐下吃飯。“請問你們這兒是不是有個叫徐淑珍的?”春江先生立馬上前詢問。
“我就是。”別看老太個子瘦小,可是說起話來中氣很足。
接著,兩人攀談起來。原來,徐淑珍就是春江先生找的那個女勞模。1958年送茶前后的細枝末節她都還記著。當年在毛主席號召下,經歷1958年上蒙頂山開荒種茶的吳淑珍,直到這時,才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連接起來,才知道那個所謂的“大人物”可能就是一代領袖毛澤東。
憶
1958年的細枝末節
2月27日,坐在記者面前的徐淑珍明顯有點緊張。由于身體不適,她的記憶已不如年輕時清晰。但是當時的情景,也能從她不很連貫的語句中拼湊出來。
上世紀50年代的徐淑珍是當地的風云人物,能干、快人快語。名山縣還隸屬眉山專區時,她被推選為互助組組長、合作社社長。一位雷厲風行的女性當社長,這在當時是一條爆炸新聞。
后來,因工作出色,帶領群眾實現水稻、玉米、茶葉全面豐收,她被推選為眉山專區勞模。眉山專區還專門給她頒發了一面錦旗、一枚獎章,還有一輛雙輪雙鏵犁(一種新式農具)。
這輛鐵質的雙輪雙鏵犁在那個年代堪比今天的奔馳,是個新鮮又高級的玩意兒。可是在蒙頂山的坡地上,不能發揮它的用途,最后它光榮地“犧牲”成鋤頭等常用農具。
1955年,西康省成立,名山劃歸雅安專區。徐淑珍又成為雅安專區和名山縣的勞動模范。可是談起頒發的獎品,徐淑珍臉紅紅的,顯得有點不好意思:“雅安專區和名山縣除了發獎章之外,還發了本子給我,可是我大字不識。”
可惜的是,那些獎章和錦旗在1979年的一場大火中毀于一旦。
當年三個勞模的嘉獎在身,徐淑珍當之無愧地成為為“大人物”提供茶品的首選人士。徐淑珍回憶說,1958年3月,縣上有兩個同志從當時的趕集大路,通過石龍寺水庫、海螺壩,來到位于蒙頂山半山腰的徐淑珍家。
一進家門,他們表明來意,希望她為“大人物”準備點蒙頂山老川茶。可是時值三月,新茶葉還沒出來,到哪里去找茶葉呀?怎么辦?平時干練果敢的徐淑珍有點急了。突然,灶房里的炕笆子上的一團黃色草紙引起了她的注意。
“對了,還有一包去年的老川茶!”徐淑珍立馬把那團草紙拿下來,一層層小心翼翼地打開,老川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因為當時是勞模,地方上有很多會議都在家里開,這些茶葉都是招待貴客的,自家人舍不得吃。”
徐淑珍把這包茶交到兩位同志的手上。兩位同志順利完成了任務,滿意地走了。誰能想到,不久以后這包來自蒙頂山的老川茶,可能就蕩漾在毛主席的茶杯里?
由于匆忙,徐淑珍不僅不知“大人物”是誰,還忘了詢問那兩位同志的姓名。這也為后來尋找徐淑珍增添了重重困難。
光陰似箭。一轉眼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二十三四歲的大姑娘,已成為一個大胖小子的外婆;一個聚集若干榮譽于一身的勞模,成為一位獨坐房外遙望大山的瘦小老太。當不久前,真相揭開時,徐淑珍除了驚異,還有些遺憾。
思
徐淑珍
的困惑
徐淑珍說,當年毛主席喝的茶可能就是她親手做的,而她的做茶手藝是跟母親學的。現在,她又把做蒙頂山手工老川茶的手藝教給了兒女。
徐淑珍的女兒金萍回憶,當年因為條件有限,只能在飯鍋里做茶。為防止油質污染茶葉,每次做茶時總要先用磨砂石打磨飯鍋。現在情況有了改善,從1988年開始,金萍在自家房屋旁邊,建起一個小型茶葉加工廠,既傳承了三搓三揉的傳統工藝,又順應趨勢有所創新,提升了手工茶的衛生標準。
盡管有所創新,但手藝沒有改變。可是為什么當年毛主席都喜歡的茶葉,現在卻沒有得到高額的利潤和廣大的顧客群?這種困惑,不僅困擾著徐淑珍,也困擾著她的家人。可是,在別人賺得盆滿缽滿和自己的微薄利潤面前,徐家人選擇了保持工藝,誠信做茶。金萍認為,只有誠信才能做得長久。現在,業內人士都說,他們家的手工茶讓人放心。
前不久,徐淑珍家順利注冊了“淑珍茶廠”。年過古稀的徐淑珍希望有一天,毛主席都叫好的茶葉,能被更多人熟知和喜愛。也希望有一天,市場能解開他們家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