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宋刻百川本《茶經》,為世界上現存時間最早的《茶經》版本;這個版本的《茶經》經校勘已發現錯訛30多處。”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沈冬梅23日在陜西楊凌召開的“中日韓茶文化學術研討會”上首次公開披露的研究成果。
《茶經》是唐代陸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中國古代第一部茶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制茶工具、制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鑒賞等多方面內容,對后世茶藝影響巨大。
《茶經》存世版本甚多,據統計,自宋代至民國,歷來相傳的《茶經》刊本共有60多種。但現存的哪種版本《茶經》刊印年代最早,以往學界涉獵較少,沒有定論。
沈冬梅1994年就開始了對《茶經》的研究。她先后對海內外現存的50多種《茶經》版本進行了認真對照,確認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學海本《茶經》,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部《茶經》,它刻印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距今已有731年。
沈冬梅說,她以這部《茶經》比校日本宮內書陵部百川本、明代華氏百川本以及民國陶園景宋百川本等多種版本的《茶經》,可以看到宋百川本《茶經》的原貌,并可看到后世刊刻的改動及源流。
沈冬梅還通過對50多種歷代《茶經》版本的校勘和匯校,發現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宋刻百川學海本《茶經》中,可能有30多處錯訛,其中可認定的錯訛有25處,其它錯訛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據分析,宋刻百川本《茶經》很可能是從北宋諸種家藏抄寫本而來,刻書者未能進行嚴密校訂,以致錯訛較多。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程啟坤教授等專家認為,沈冬梅的研究成果,為茶文化特別是《茶經》研究做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對幫助人們進一步準確閱讀和研究《茶經》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