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為Thea sinensis,L.,后又改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
茶樹的起源問題雖較難考證,但歷史上的一些痕跡和史料卻為茶樹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證。在唐代陸羽撰寫《茶經》之前,中國的古代史料中,早以有關于茶事的記載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提到上古時代的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嘗百草是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個古代傳說,這在《史記·三皇本記》、《淮南子·修務訓》、《本草衍義》等書中均有記載。那么,神農是什么時代,何等樣人呢?據《莊子·盜跖篇》和《白虎通義》稱:神農時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類已進入新石器的全盛時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已漸趨發達,這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時代。神農則是這一時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雖是傳說,但如果說它總結了原始社會人們長期生活斗爭的經驗,而把功勞集中于神化了的神農,也是無可非議的。至于原始社會以茶解毒,既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也有一定的科學根據。若按此推論: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于原始氏族社會,迄今應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不過,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漢年間的字書《爾雅》,稱茶為"";漢代司馬相如的《凡將篇》,稱茶為"詫",將茶列為二十種藥物之一,是我國歷史上把茶作為藥物的最早文字記載。東漢揚雄的《方言》談及蜀西南產茶,稱茶為""。還有東漢華佗的《食論》、壺居士的《食忌》中,也都有茶的藥理記述。公元3世紀三國魏時傅巽撰的《七海》中,提到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貴州等省有茶。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談到浙江吳興出御茶。又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也談到茶事。此外,晉代陳壽的《三國志》、弘君舉的《食檄》、郭鏷的《爾雅注》亦有茶之記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公元350年左右,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其中多處談到茶事。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談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蠶、麻、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這一史料把我國茶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推前到春秋戰國以前的周武王時期。據《史記·周本記》所述,周武王率南方八國伐紂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說,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八蜀一帶已用所產茶葉作為貢品了。該書又載:"南安(相當于今四川省彭山縣),皆出名茶。"說明四川的樂山、彭山,在周代已是我國的名茶產地了。
其實,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所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 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渚于文字記載。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導致了各地區的先民對茶的認識和對茶稱呼的不一致性。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了,但茶的起源肯定還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時?按植物分類學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樹的親緣。據研究,茶樹所屬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雙子葉植物的繁盛時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現,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堊紀地層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屬于比較原始的一個種群,它發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樹在山茶屬中又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所以,據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