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茶知淺:我投進了我的全部
陸堯說,我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我是個詩人,這沒什么夸口的。追溯起來,陸堯寫詩還是從讀北大附中時開始的。他說:假如說從前我的生活是詩的話,那1992年以后,寫的和發表的也都是茶詩。有時思維的忙碌讓他有10個月沒品詩味了。往年,《茶話新說》等兩本書問世時,陸堯集10年與茶共舞的經歷,潑墨題就小詩一首:十年求索為誰忙,冷水沏茶漫漫香。品得清新壺韻后,再邀紅葉賞重陽。 陸堯是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茶業發展研究中心(籌)秘書長、華僑茶業基金會茶人之家副秘書長,在北京乃至全國茶業界是條響當當的漢子,從1990年開始,當茶文化及茶產業逐漸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角時,愛人有時是不理解的。一次,愛人怪他:“人不吃飯活不了,我就不信不喝茶能鐵觀音加盟死人。”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陸堯根據自己對茶的理解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頓悟”出“人不吃飯活不了,人不喝茶活不好”的心得,更讓他開心的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同了這點。
我的下半生干什么
陸堯本名楊小澤,學中文出身,多年從事編輯記者職業。他和大多數人一樣,滿足常樂,活得充實而又緊張。34歲的某一天,陸堯忽然想到,我這下半生,是不是不應該干點什么?一開始,服裝以及婦女用品、兒童用品、保健品、禮品等四類“萬萬歲”的行業進進過他的視線。后來,他選擇了茶。深進研究過一段后,陸堯被茶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茶業的廣闊遠景吸引和震撼,但是他想,中華民族5000年輝煌主要表現在歷史上,今天的茶文化和茶產業該怎么發展?
陸堯說,他只想選擇一個既職業化、又與愛好結合,還得“普惠于民”的行業作為下半生的支點。從他的話中,我聽出一種強烈的責任。
茶人的韌勁
陸堯是近年茶產業發展的見證人,他以創新為主要追求的工作也推動了茶產業的進步。他提出的茶藝師的五項基本標準得到廣泛認同;他首倡并聯合71人聯名的建議信為勞動部《勞動大典》終極把茶藝師明確定為一個職業錦上添花;他最近又提出了茶學教育三元結構并身體力行之;他還提出了茶藝館籌建四維策略;他以為茶加盟藝館是淑女、名流的搖籃。
為了替茶業奔走呼號,陸堯先后配合很多媒體開專欄普及茶知識,他的“癮君子”、“愛茶女”、“茶話新說”等都注進了他的心血,固然很累,但他無怨無悔。
陸堯說,作為一個還算有責任感、有事業心的人來說,被說成“ 不務正業”是件難過的事,但他笑著坐了多年冷板凳,堅持挺了過來。而竊冬他沒有停下腳步也沒有抱怨別人,只想和大家一起做得更多更好。幸好,現在理解他支持他的人越來越多。
1990年參與茶界,1993年引出茶膳的概念并策劃推出茗緣閣茶膳廳;1994年研究發表茶療方面的論文;1995年開始茶飲料調研;1996 年開始茶文化旅游研究;1997年預感茶館業將興起,并開始把茶館作為主要研究陣地;1999年,在繼續關注茶館業的同時,把目光打向茶葉的上游企業,關注茶葉批發市場及茶葉質量、品牌。陸堯說:愛茶 之路,一步一步,“正未有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