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 羅有高
朋友余兄常捧一壺,紫砂的,壺身鐫花刻字,由于多年摩挲,壺身竟然溫潤如鏡,光澤渾樸,有銅的質感。常見他瞇著眼,半天呷一口茶,一副閑適自得的模樣。喝慣大碗茶的我,受其熏陶,也想附庸風雅。閑日便去宰相里,欲淘一把紫砂茶壺。
商家說:用紫砂壺,其實是一門學問。雖然都是陶土做的,但壺里面的差別太大。首先要看做工,一般商品壺與名家的手工壺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再一個要看泥料,一般紅泥與老坑的紫砂差別大了去。光有好手工、好砂料還不行,還得放在空氣流通、環境清新的地方去養。
茶壺還要養? 我好生詫異。
店東說,養壺是有學問的。新壺首先要用小火煮,將茶葉同時放入鍋中,除去新壺的煙土味并洗除污垢,自然陰干后再使用;不能讓紫砂壺接觸油質,保證它的結構通透;泡茶前應先“潤壺”,以滾沸的湯水沖燙一番外壁,然后再往壺里沖水;上等養壺是一壺一種茶;每次沖完茶后,倒掉茶渣、用開水潔滌殘湯;用畢晾干,讓壺休養生息;經常擦拭壺,并不斷用手撫摸,長久摩挲的壺,手感自然會舒服,你也會與這把壺產生深厚的感情。
后來與余兄探討養壺的事。他說,陶壺是有靈性的,也是有細胞的,只要你一直用茶精心去泡,它的細胞就張開,飽飽地吸進茶的清香和精華,從內到外,都浸潤茶的芬芳。以后每次泡茶,壺也會和人一樣喝茶,即使你放進一般的茶葉,也能喝到上好茶的味道。
他感慨,養壺如養性,貴在養心。養一把好壺,過程是漫長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養壺的過程也是對人內心的歷練。經過泡養的壺,柔和細膩,因為有人氣在里面,且醞釀了時間的光澤,包含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一把養得好的茶壺,如嬰兒肌膚,柔潤光滑;似謙謙君子,端莊雅致。
一個養字,悟出了真諦,道出了自然,品出了心境。天地之間,一束花、一只鳥、一團蟲、一尾魚,甚至一段情,確實都離不開一個“養”字。鄉村人家生孩子,不說生孩子,偏說養孩子;城里人栽花草,不說栽花草,雅叫養花草,一樣的道理。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人生也是如此,一個人先天的資質再好,缺少后天的教育培養,也是很難成才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窗外滿是風景,貴賤都在人養。有人養出美輪美奐,有人養出悲歡離合。一份愛,養得好,便養出田螺姑娘的傳說,自會有一段奇緣;養不好,便也只有“癢”了,因愛而生恨,各自丟棄,再不想念。
想不到養壺之事,也能玩出耐人尋味的人生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