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涇陽茯磚茶在歷史上遠銷西北乃至更遙遠的中西亞各國,不僅帶來了當地商業的繁榮,產業的興盛,更承載著秦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豪邁情懷。
從宋時起就有以茶治邊的政策,朝廷設有“茶馬司”以茶易馬,與邊民進行“茶馬交易”,統治邊民,從中獲利。涇陽茯磚茶正是歷史上歷朝各代用于“茶馬交易”的主要茶品。
《涇陽縣志》載:“清雍正年間,涇邑系商賈輻輳之區”。在涇陽境域商號131家。其中經營茯磚茶的商戶門店達86家,每年每家約300—500噸。當時涇陽茯磚茶除銷往西域各地外,更遠銷至俄國、西番、波斯等40余國家。
歷史上,涇陽茯磚茶獲得了諸多的美譽。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加上當地的制茶技術,自古就有制作涇陽茯磚茶三不能制,即“離了涇陽水不能制,離了涇陽氣候不能制,離了涇陽人的技術不能制”的說法。直至1958年,由于涇陽本地并不植茶,按照國家“多快好省”建設方針,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產轉移到茶產地,湖南黑毛茶到涇生產成本較安化高,涇陽從此生產逐漸減少,至1958年后停產。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豐富多彩,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對傳統產品更加青睞。涇陽茯磚茶老商號的后裔們又看到了重振先輩們曾經創造過的“茯磚茶霸業”的歷史機遇,決定開發這一歷史傳統產品。
2007年,涇陽茯磚茶工藝恢復試制成功恢復生產。
2013年,涇陽茯磚茶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完成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保護工作,其制作技藝被入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18年01月11日上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涇陽茯茶研發中心揭牌儀式在涇陽縣橋底鎮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