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邊茶是中國四川茶農創制的傳統名茶,屬黑茶類。四川邊茶因銷路不同,分為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南路邊茶有毛莊茶和做莊茶之分,成品經整理之后壓制成康磚和金尖兩個花色。西路邊茶較南路邊茶更為粗老,其成品茶有茯磚和方包兩個花色。具有開胃消滯,生津止渴,祛脂減肥,補腎益壽等功效。
歷史發展
四川邊茶有1000多年歷史,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元朝時期稱為西番茶、明朝時期稱為烏茶,到現代四川邊茶又被稱為“藏茶”。
茶葉是邊疆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四川邊茶生產歷史悠久,宋代以來歷朝官府推行“茶馬法”,明代就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設立管理茶馬交換的“茶馬司”,后改為“批驗茶引站”。清朝乾隆時代,規定雅安,天全、榮經等地所產邊茶專銷康藏,稱“南路邊茶”;灌縣、崇慶、大邑等地所產邊茶專銷川西北松潘、理縣等地,稱“西路邊茶”。
自然地理
1、南路邊茶:過去以雅安、樂山為主要產區,現擴大到全省,集中在雅安、宜賓、重慶、江津、萬縣、達縣等地。南路邊茶產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降雨量1800~2200毫米,空氣相對溫度77~83%,年日照長達791~1060小時,年平均溫度14.1-16.2℃;茶樹主要分布在海拔580~1800米的丘陵和山區,為黃壤、紅紫土及山地棕壤上,呈酸性或微酸性,自然生態循環形成的有機質、礦物質豐富,極為適宜茶樹生長。
2、西路邊茶:產于四川的邛崍、灌縣、平武、崇慶、大邑、北川等地。
品質特征
1、南路邊茶分兩等六級:上等又稱細茶,包括毛尖,芽細、康磚三級;中等稱粗茶,有金尖、金玉、金倉等三級,品質依次降低。南路邊茶品質優良,經熬耐泡,制成的“做莊茶”分為4級8等,做莊茶的特征為茶葉質感粗老,且含有部分茶梗,葉張卷折成條,色澤棕褐有如豬肝色,內質香氣純正,有老茶的香氣,沖泡后湯色換紅明亮,葉底棕褐粗老,滋味平和。
殺青后未經蒸揉而直接干燥的,稱毛莊茶或叫金玉茶,其葉質粗老,不成條,均為攤片,色澤枯黃,無論是外形、香氣,還是滋味都不及“做莊茶”,南路邊茶最適合以清茶、奶茶、酥油茶等方式飲用,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
2、西路邊茶茯磚和方包,雖其毛茶較為粗老,但成品品質規格要求較高,尤以內質較講究。茯磚磚形完整,松緊適度,黃褐顯金花,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湯色紅亮,葉底棕褐均勻,含梗20%左右。方包篾包方正,四角稍緊,色澤黃褐,稍帶煙焦氣,滋味醇正,湯色紅黃,葉底黃褐,含梗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