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喜歡的茶也是大有不同,提起北京,大家就會想到茉莉花茶,那么為什么他們單單只愛茉莉花茶,而紅茶、綠茶等大品類卻不受歡迎?
紅茶是現在世界上年銷量最大的茶葉品種,可老北京人卻不買它的帳。茶葉鋪雖然有售,可一般家庭里是極為少見的。直到西風東漸之后,歌廳、舞廳、咖啡館里都有了紅茶,西餐館里也用紅茶代替咖啡。于是紅茶開始揚眉吐氣,茶食店里有了紅茶,新范兒的家庭中也預備了紅茶。
細究起來,紅茶文化是英國文化的分支。在很長時間段里,紅茶都是摩登的代名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年輕人最酷的消費就是跑到大酒店的西餐廳喝上一杯價格不菲的紅茶。可其實那時即使是五星級酒店,用的也是立頓茶包。由此可見,紅茶在北京茶葉市場中,一直不是主流。
,在老北京城也不太招人待見。那時人認為,是云南特產,一般是用來祛除瘴氣的,藥用價值大于品飲價值。講究的人家,可能會備上一點普洱,但也是作為緩解頭疼腦熱的藥品。日常品飲,老北京人是輕易不會選擇的。
江南綠茶倒一直都是名品,但是也叫好不叫座。一方面,綠茶本身造價就高,屬于高檔茶品。一般老百姓消受不起。另一方面,北京人的飲茶習慣比較豪放,茶水講究色深、味苦者為佳。
綠茶湯色白中泛黃,口味細膩清淡,不符合北京范兒的標準。加上北京人沏茶的水必須極沸,提壺澆地聽到有“噗”的聲音,才認為是開水。沏茶的時候,又必須高舉水壺直注茶葉,北京土話稱這個動作為“砸一砸”。綠茶如果真用這種方式沖泡,那就是小清新碰見了重口味,結果可想而知。
說到這兒,您要是認為北京人不愛喝茶,那就錯了。想當年北京的茶莊不在少數。據1926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北京“內外城之茶葉店不下三百余家”,茶葉消費總量則為370萬斤到400萬斤。要知道那時北京城人口不足200萬,這樣的茶葉銷售量已經是相當可觀。而像森泰、吳肇祥、吳裕泰、張一元、慶林春等等,那都是響當當的大買賣。沒有愛喝茶的市民,哪能養活的了這么多大茶商。
張一元:一元錢能開買賣?總號位于前門大柵欄路北的張一元,算是北京如今最有名氣的茶莊了。關于它的興起,還有一段趣聞。據說是老板張文卿用一元錢買了一張“黃河彩券”,結果中了頭獎。他用得來的巨額獎金開了茶莊,取名“一元”。其實這種說法并不靠譜,充其量算是商家的炒作技巧。
張一元的名字是根據“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說法而來。其實討口彩只是心理安慰,貨真價實才是常勝秘訣。張一元在福建設立茶場熏制茶葉,成本低,質量高。它的茉莉小葉花茶,向來以清湯香馨殺口,為廣大顧客贊許。如今張一元茶店遍布京城,要買花茶還真得找它。
永安茶莊:門包起了大作用,老北京人喝茶很少正襟危坐,而是隨時隨地。舊時的茶莊,都會買一種小包茶葉,叫作“門包”。那時十六兩為一斤,一斤茶要包一百個門包,折合下來一個門包也就六克左右,正是一泡茶的用量。這種“門包”專供泡澡堂子的人享受,一經推出廣受歡迎。
據說老字號“永安茶莊”就是靠著首先研發推出“門包”產品,而在京城茶業中后來居上。在澡堂子里都要喝茶,證明了茶葉對北京人不可或缺,可也反映了北京人喝茶的不拘小節。這種飲茶習慣,也只有茉莉花茶能伺候的了北京的爺。現在泡澡堂子的人少了,但是小門包保留了下來,成了很多人到永安茶莊必買的商品。
正興德:回漢兩教都喜愛。正興德算是茶圈的老北漂,在北京打拼超過百年,可其實是地地道道的天津買賣。這座茶莊創辦于1738年(清乾隆三年),至今已有260余年歷史。最早叫做“正興號”茶莊,清咸豐七年(1857年)改名為“正興德茶莊”。因其創始人是正宗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所以“正興德”成了少見的清真茶莊。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穆斯林喝茶難的問題。
1898年,北京“正興德茶莊”在回民聚集區牛街,因其具有“清真”標志,頗受回漢居民歡迎。一下子成為百十年來京城獨一無二的清真老字號茶莊,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正興德茶莊”選用福建閩北、閩東地區的春茶為原料,精心加工熏窨,制成品質上乘的茉莉花茶,它注重內質不講究外觀,因此能做到物美價廉。
正興德花茶湯清色重,殺口耐泡,香味鮮濃。飲后令人爽心,回味無窮。茶莊不僅突出花茶特色,而且經營品種齊全;經營品類有:花茶、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七個大類幾百個品種。
吳裕泰:專走高端路線。吳裕泰始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距今也已經超過百歲了。如今吳裕泰遍布華北地區,但當時第一家店是開在北新橋。這里住的都是八旗子弟、王公貴胄,因此吳裕泰最早的定位就是服務高端客戶。每年入春之后,吳裕泰都會派專人到安徽采辦茶葉。不要價廉,但求質優。因此老北京人要喝好茶貴茶,那您真得奔趟吳裕泰。
而且,早在一百年前吳裕泰店里就設下了品茶桌。在品茶桌上,擺放著幾個大碗,碗中放些茶葉樣子,任顧客先嘗后買。這樣的服務理念,在當時北京城算是開風氣之先河了。如今吳裕泰除去保留了高端花茶,更是注重開發新品種。像花茶味道的冰淇淋,更是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