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出的間隙,一身“戎裝”的袁慧琴手中多了一把精美的紫砂壺,由那壺口依稀飄出的淡淡水汽裹挾著絲絲茶香,似將她飾演的英雄形象也帶到了現實中。茶的話題自然就從袁女士手中的香茗展開。
袁女士平時喜飲綠茶,卻并不在意種類,但在演出的間隙一定飲用家鄉的“五峰毛尖”或“采花毛尖”。這兩種茶均屬綠茶,出產于長江沿岸地區,在長江濃重的水汽作用下,此地的“明前茶”格外鮮香。自幼喜好喝茶的袁女士,把自己的圓潤唱腔歸功于家鄉香茗的滋養。她坦言:“茶是有靈性的,而自己則是一名忠實的茶信徒;雖然品在口中的是茶,但浸入心靈的卻是文化;茶使藝術實踐更為靈動,為藝術創作帶來靈感。”
在袁女士塑造的舞臺藝術形象中,母愛、勇敢、睿智是突出的主題。袁女士頗為認真地說:“這三大主題的融合多半是通過茶的勾兌來實現的。”看著筆者疑惑的表情,她笑著釋疑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功夫在臺下,悟性和靈感也在臺下。獨自品茶時的靜思和以茶為紐帶的朋友聚會,是產生藝術創作火花的最佳媒介,茶可以很好地把三者融在一起,而這樣一杯特殊香茗的味道應是佛教禪宗對茶的三味評價——甜、苦、澀。
甜象征著母愛;勇敢必然要承受艱苦;晦澀、曲幽則是睿智的本色。
催場的提示使短暫的訪談告一段落,寥寥數語卻給人以茶的無盡想像。時隔數日,再次與袁女士會面時,恬靜淡雅的整體形象與前時的舞臺形象判若兩人,而關于茶的話題亦被她解讀到了更為寬泛的領域。茶如一部承載了人類文化的巨著,給每位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古往今來,盡管詮釋它的論述卷帙浩繁,卻難有定論,不同的時代和國度會賦予茶以不同的特質。在她看來,”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無論將感觀置于哪一段歷史,都可以感受到浸漫在時空中的清香茶氣,那氣息恰似中華民族的性格——深蘊著苦澀,卻給人以難忘的香甜!“
正如袁女士所言:”有悟必有緣!“
袁女士有著與生俱來的茶緣。她生長在一片人杰地靈的土地——湖北宜昌。那土地自古就因美貌的王昭君而被人們賦予神奇的贊譽,而當地亦出產五峰毛尖和采花毛尖兩種香茗。千百年來,亙古橫流的長江之水,源自天宇,也將天際的神奇潤入宜昌的水土,令這片土地于遍野的茗香浸漫間走來代代佳麗、英才……50年代,曾飲譽全國的宜昌京劇代表作《茶山七仙女》恰似對這神奇的土地之緣的一種藝術詮釋。
以茶會友是袁女士的一種處世之道,她的茶緣連接著人緣。在這個層面,茶既是袁女士傳遞友情的物質載體,也是其同道共語者的精神家園。一方面,袁女士會依時令將家鄉出產的”明前茶“贈予摯友,用以待客;另一方面,她經常會與朋友們聚攏在香茗的周圍,在清雅的氣息間,提及茶品并將這一話題舒展到文化層面,抑或延伸至不同的時空。
在構成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化元素中,作為國粹藝術優秀傳承者的袁女士對茶鐘愛有加。在她的情感中予茶以獨立的人格,她不但喜茶,而且惠茶。在她的藝術成就間凸顯著傳統文化與國粹藝術的邏輯聯系,這種聯系會使人自然感悟到”文化可以滋養儒雅的心靈,心靈的儒雅亦可外現于生活和職業“的語意,而所有的語意間不可或缺的是層層的茗香。香茗的氣息孕育了藝術的靈感,苦澀后的香甜是舞臺的藝術人生,也是人生的藝術舞臺。
袁慧琴,1965年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中國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她于1978年考入湖北宜昌藝校,1987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1990年畢業后留院參加實驗劇團,1993年調入中國京劇院。1983年拜李金泉為師。 袁慧琴參演劇目有:《楊門女將》、《紅燈記》、《赤桑鎮》、《對花槍》、《李逵探母》、《罷宴》、《岳母刺字》及新編劇目《契丹英后》、《火醒神州》等。1995年獲第五屆”五個一工程“表演獎,2000年獲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