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西于1141年生于日本K山市一個神官 之家。十四歲出家受戒,榮西在二i■•一歲時立 志,步先哲的后塵,來中國學法,后到天臺宗傳 播佛學的最高學府學佛,重開已中斷了百年已 久的中國留學之路,1168年,二十七歲的榮西, 懷著求知的渴望,戰勝了波濤洶涌的大海,在浙 江明州(今寧波)登陸。他懷著學到佛教的真 諦、求得良師的心愿,遍訪了江南的名剎古寺。 最后到了浙江天臺山萬年寺,拜禪宗法師虛庵 懷敞大師為恩師,虔誠學習佛法。當虛庵禪師 移居天童寺、景德寺,榮西亦相隨移居。因景德 寺年久失修而荒蕪,需要改建,榮西為了報答恩 師的厚恩,為籌集建寺良材,重回日本,經多方 奔走,廣集良材,組成木筏,在兩年之后,歷盡艱 險,再次在明州登陸,并鼎力協助虛庵懷敞大師完成了景德寺的改建 計劃。榮西的至誠學法和結緣的精神,備受天臺國清、寧波天童兩寺 僧眾的欽敬,虛庵大師有贊美榮西的詩句:“鋒芒不露意已彰,揚眉早 墮知情鄉。”贊揚榮西有卓越的見解非凡的洞察力。
榮西來中國學佛,是在南宋高宗紹興初年,社會相對穩定,江南各 地茶園,處于興旺發展的時期,在北宋興起的飲茶風尚,早已普及到了 民間。當時街頭、驛站、寺院門前均設有茶座,出一二文錢,便隨處有 茶可飲。而唐宋以來,寺院中僧侶為坐禪破瞌睡,飲茶早已成風俗。榮 西居住的國清寺一帶,每年從春到夏都能看到農民采茶、制茶等茶事 活動,社會上下僧俗嗜茶的情景,更是蔚然成風,這些都對榮西產生了 深刻的影響。榮西在鉆研浩瀚的佛教經典之余,也在埋頭于茶的研究。
1191年7月(南宋紹熙二年)榮西離開天童寺與景德寺,拜別虛庵 懷蔽大師回國時,除帶了許多經典外,同時也帶了大量的茶樹種子,回 到了日本博多港。榮西回國后,除了自己在筑前、肥前兩地交界處的 北振山一帶播下中國茶樹種子外,還將茶子送給了拇尾山寺的明惠上 人。明惠上人在拇尾山(即今日宇治)中播種了茶子。宇治后來發展 成為日本的著名產茶地。宇治的茶被稱為“真正的茶”,十分珍貴。
榮西回國后,還將從中國帶回去的巖山茶送給了正在患糖尿病的 鐮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并為其講了吃茶養生之道。源實朝將軍按榮 西指點吃茶療養,從而恢復了健康。榮西為了向日本全國推廣飲茶之 風,在歸國后,用日式漢字寫出了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吆茶養生記》二 卷,獻給了鐮倉幕府。這部后來初稱為日本國民健身法鼻祖的《吃茶 養生記》,在時隔五百年之后于1694年以木刻版在京都問世,引起了茶 道界、以及學習中國醫術養生之道的人們的廣泛重視。
據曰本茶書介紹,《吃養生記》開篇有這樣的記述:“茶者養生之仙 藥也,延壽之妙木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 天竺唐人均貴重之,我朝日本酷愛矣。古今奇特之仙藥也。”《吃茶養 生記》不僅引經據典地論證了茶是養生的仙藥,并結合自身的實踐作 了論證。榮西在書中引用佛教經典關于五臟——心、肝、脾、肺、腎的 協調是生命之本的論點,同五臟對應的五味是酸、辣、甜、苦、咸。心乃 五臟之核心,茶乃苦味之核心,而苦味又是諸味中的最上者。因此,心 臟(精神)最宜苦味。心力旺盛,必將導致五臟六腑之協調,每日每年 時常飲茶,必將精力充沛,從而獲致健康。
榮西禪師在日本被尊為“茶祖”。這同我們中國稱陸羽為“茶圣” 一樣。榮西的《吃茶養生記》要比陸羽的《茶經》晚四百多年。但榮西 的功績正是他熱誠研究中華茶文化,并廣泛向日本大眾傳播,還將中 國的茶樹種子,播進了本國的土壤之中,使茶葉得以在日本生根、繁植, 形成片片茶園。也正是由于榮西的這些奠基之功,為“茶道天才”千利 休創造“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開拓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