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一詩,確是茶史上,特別是制茶技術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獻,值得重視。
山僧后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驟雨松風入鼎來﹐白云滿盞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雖嘗未辨煮﹐桐君有錄那知味。
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余。
木蘭沾露花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
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佳客。
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鍋爐損標格。
何況蒙山顧諸春﹐白泥赤印走風塵。
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云石人。
本詩是作者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時所作的一首贊茶詩。作者嗜茶,他在常德十年,盛贊西山寺背北竹蔭處生長的好茶,把茶的采、制、煮、飲及其功效都描述得生動形象。
常德在唐代就出產茶。詩中“斯須炒成滿室香”句,說明唐代少數地區出現了炒青綠茶工藝,這是公認的我國炒青綠茶最早史料,是很珍貴的,很有價值的。迄今為止,制造綠茶仍是沿用炒青工藝,只是有所發展和創新。考我國綠茶,所以載譽全球,經久不衰,獨特的炒青工藝是一大特色。
詩中對茶樹栽培環境除肯定“陽崖陰嶺各殊氣”外,提出“未若竹下莓苔地”之說;對茶的香型指出“木蘭沾露香微似”;對茶效指出要使“宿酲散”靠的是茶的香氣悠揚噴鼻;要使“煩襟開”,靠的是茶味“清峭徹骨”。看來作者對茶是很有感悟的。全詩“靈味”很濃,寫出了佛家飲茶文化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