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寫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膾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園地里占有一席之地,這首斗茶歌說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在閑適的茗飲中采取的一種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詩品)和煮茶技藝的高低。這種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飲活動中頗具代表性。
全詩可分三個層次。開頭部分描述了建溪水邊、武夷山下珍奇仙茗的采制過程,并點出建茶的悠久歷史:“武夷仙人從古栽。”中間部分描寫熱烈的斗茶場面,寫到斗茶分斗形、斗味、斗香和斗色,勝敗如何,事關茶主的榮辱。結尾部分寫得最為生動,詩人用夸張的手法,以一氣呵成的一組排比,把對茶的贊美推向了高潮,并多處引典,襯托茶的神奇功效,“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它勝過任何美酒、仙藥,啜飲之后能讓人飄然升天……
這首膾炙人口的茶詩,歷來被后人與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相提并論,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宋蔡正孫在《詩林廣記》中評點曰:“玉川(盧仝)自出胸臆,造詣穩貼,得詩人之句法;希文(范仲淹)排比故實,巧欲形容,宛成有韻之文,是故無優劣邪!”
《詩林廣記》還引《藝苑雌黃》云:“玉川子有《謝孟諫議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二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優劣論。
除了《斗茶歌》,范仲淹還寫過另一首茶詩——《瀟灑樓》六首之五《茶鳩坑》。愛茶的范仲淹在《茶鳩坑》中對茶作了贊美:
瀟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
輕雷何好事,驚起雨前芽。
詩畫相通,詩中有畫。這四句清新明快,瑯瑯上口的詩,簡直就是一幅令人神往的春雨江南茶山圖。更富有感染力的是,詩人以擬人筆法,寫出滿山蔥翠的茗芽,是隆隆春雷催出來的。可謂有景有畫,有聲有色,體現出詩人高深的文學造詣。
范仲淹一生勤政有民,體察民情。他曾被貶饒州。有一天,范仲淹和隨從一行人從饒州城里出發,長途跋涉來到鄱陽縣東北部的鐵爐沖村訪問故友胡光先生。
聽說范大人來了,村民挑選最大的梨子送給范仲淹吃。當范仲淹問到這里的農民的生活狀況時,胡光先生當著知州大人范仲淹的面說:“這里的百姓由于茶稅過重,不堪重負,長此下去,民不聊生,有的百姓已經背井離鄉,外出逃難。”范仲淹聽了心里十分沉重。
返回城里后,當晚他在床上翻來覆去,怎么也難以入睡。他披衣起床,正欲伏案提筆時,想到朝廷里奸臣當道,想起了受迫害被貶饒州的情景,有些為難了,感到自己是被朝廷貶職的人,上奏有可能再遭誣陷。因此,筆尖難以下落。這時他腦海里又浮現出童年時期那苦難的情景,他曾在寺廟里發過誓“不做良相,且當良醫”。
這天晚上,范仲淹的臥室燈光通宵亮著,一張減免百姓茶稅的奏章寫成了,他立即令人送往朝廷。宋仁宗皇帝見了奏折立刻批示準奏。從此饒州百姓無茶稅。
當時民間流傳著這樣兩句話:“一章奏免貢新茶,惠及饒民千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