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色深黃,滋味苦澀濃強,濃郁且分不清是茉莉還是玉蘭的花香襲人口鼻,大概是人們對“老北京”最深刻的印象。經(jīng)過二三個世紀的發(fā)展,茉莉花茶已經(jīng)寫入北京的味覺記憶,成為不少老北京生命歷程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然而,如此“帶勁”的茉莉花茶,似乎是許多新一代北京人一時間難以承受的。我的朋友當中,就有位立誓不碰茉莉花茶的北京姑娘,每當空氣中飄來茉莉花茶的香氣,她就渾身難受、幾欲逃離。原來她有個偏好濃茶的姥爺,每次沖泡花茶,總要等茶葉浸泡到花香濃郁、滋味苦澀時才愿意喝,而且喝得津津有味。看著姥爺滿足的樣子,幼小的她禁不起誘惑嘗了一口,傷了。自此落下二十年對茉莉花茶的心理陰影。
常有人說不苦不澀不是茶,苦澀感是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本味,也是茶葉與生俱來的滋味。沒錯,茶葉苦澀難以避免,但這種苦澀確不是讓尋常喝茶人心生歡喜的感受,而去除茶葉的苦澀,無論古今依舊是制茶師們所共同努力的目標。
說起去除茶之苦澀,綠茶選用剛剛越冬的頭春芽尖,原料自帶的苦澀味就少;烏龍茶借著一次次搖青、紅茶透過高度發(fā)酵,都是讓茶多酚充分氧化,降低苦澀提升鮮甜的方法;那怕是臺地料做成的生普要存放十年、十五年才能喝,也是為了透過時間消滅其濃強的苦澀感,讓茶湯跨越“能喝”的門檻。茉莉花茶也是一樣的,茶坯吸收花香的同時,也接收來自茉莉花的水汽和熱氣,茶坯的苦澀成份在濕熱作用的影響下開始水解、氧化,湯感也越見柔和。
茉莉花茶似乎長年處在鄙視鏈底端,久而久之已讓人產(chǎn)生一種茶太次、只得用茉莉花香遮丑的印象,偏偏這種“偏見”又經(jīng)常在一杯杯苦澀濃強的令人不爽的茶湯中得到驗證,還鮮有例外。確實,早些年供銷體系所采用的茉莉花茶,多以過季的粗老綠茶為茶坯,產(chǎn)量大窨次低,造價便宜,經(jīng)常作為最具普及效益的單位福利茶使用。此等茶坯來源甚廣,滋味、相貌皆良莠不齊,往往需要經(jīng)過精制(切斷)、拼配(或者說大批量勻堆),做成至少視覺上相對勻整的產(chǎn)品茶。現(xiàn)在茉莉花茶國標中的“特級”茶,茶坯的條索細碎,讓人有種茶葉末的即視感,正是精制工藝所造成的。
此等追求產(chǎn)量,選料近乎“饑不擇食”的生產(chǎn)狀態(tài)下,已經(jīng)決定了做成的花茶大概率茶湯粗糙苦澀。當時的時代背景所追求的目標與現(xiàn)代不同,無可厚非,唯本來也有本事位列精品的茉莉花茶,就在時代的洪流下被定性了。而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生活已非昔比,品位審美方面也提升許多,上個世紀對“特級”的定義已不敷使用,故2017年出臺的新國標在特級之上,又疊加香毫、春毫、銀毫、毛峰、毛尖、大白毫、造型茶等七個新的等級。當然,級別只是個籠統(tǒng)的規(guī)范,與茶的實際品質未必正相關。
因產(chǎn)品故,我再一次前往中國最大的茉莉花茶產(chǎn)地廣西橫縣,與茶廠溝通今年茉莉花茶產(chǎn)品的細節(jié)。三聯(lián)平臺上的用戶相當專業(yè),不透蘭、不透素自然是一款花茶品質的基本要求,接下來就是解決茶坯苦澀及滋味協(xié)調度的問題。
就實際的生產(chǎn)情況而言,茉莉花茶的頭窨(第一窨)至關重要。頭窨的功用主要在于洗練茶坯,用大量的茉莉花將茶坯里原有與茉莉花茶為絕不兼容的“雜質”洗掉,為后續(xù)窨次奠定基礎。很多茉莉花茶有透素(花香中透出綠茶茶味)的問題,大多是頭窨沒有窨透所致,以致綠茶的個性依舊彰顯,自帶的苦澀感毫不客氣地遺留下來,也影響到茶坯吸香的效率。頭窨出現(xiàn)工藝缺陷,就像蓋樓打地基時偷工減料,就算樓房順利蓋起,也落下無可補救的毛病。
其次,窨次與茶坯品質之間也有關系。茶坯品質相當于一款花茶的體質,體質健壯者本身的內含物質就豐富,往往能承擔更多的窨次。每一窨對茶坯的內質來說都是消耗,如果茶坯的原始生命值太低,很可能做二、三次窨花后便空空如也,喝著只有花香,卻沒有茶本該具有的韻味,與花水無異。所以,按照正常——隨著濕熱反應等作用降低茶葉苦澀物質——的窨花工藝,能夠做到六窨、七窨以上且充分脫除苦澀感的茶坯,就需要以相對嚴格的標準挑選,一般選用頭春或接近頭春、且內質豐富的烘青綠茶。
一泡正常的好茶是不澀的,縱有苦澀,也能快速化開、轉成甘甜,令人回味無窮。濃強苦澀的茉莉花茶,或許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當時的茶只是作為民生必需品存在,與審美品位的關系不大。時至今日,“茶”的地位高漲,早就超出單純的民生范疇,擠身精品行列。雖然現(xiàn)在的茉莉也有濃強苦澀者,卻也不乏貼近極致的好作品。
并非又苦又澀,她的苦澀或許與茶坯及窨花的取舍有關,而人們對她苦澀難耐的印象,大概可以理解成是她深刻地走過那個時代的印記吧。
醒茶之音
醒茶是泡茶的第一個步驟。用沸水澆淋泡茶器,使之溫熱,再將干茶投置其中,讓茶葉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蘇醒。醒茶時,溫熱的茶器、清脆的茶音、初展的茶香交相呼應,未嘗先得觸覺、聽覺、嗅覺的多重感官體驗,品茶的樂趣始于此。《醒茶之音》便得名于這美妙的瞬間。醒茶過后的茶湯滋味表現(xiàn)會更加醇厚、飽滿。經(jīng)驗豐富的喝茶人,往往在醒茶的片刻便能有所初判,茶質良劣顯露無遺。《醒茶之音》期望通過相對理性的實證性論述,如醒茶一般,喚醒美好,喝明。
作者簡介
陳重穆,北京大學博士,三聯(lián)生活愛茶產(chǎn)品經(jīng)理。深入茶山訪茶、制茶12年,從事茶學教學4年,對時下流行的茶藝、評茶系統(tǒng)有所反思。冀望以茶為本,將“茶”更接近本真的面貌介紹給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