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月德,1964年出生,茶藝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現任福建安溪岐山魏蔭名茶有限公司董事長,安溪縣茶葉協會理事會會員。
最愛茶農本色從泉州到安溪的路上,常可在路邊看到一個畫面:一名老茶農正在手工制作鐵觀音——他就是魏月德。
“茶農、茶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茶文化傳播者,如今的你,擁有著多重身份。這些身份,你最看中的是哪一個呢?”
“茶農!”魏月德的回答很干脆,“魏蔭的外宣常用我的照片,體現了自魏蔭以來,鐵觀音制作技藝、文化根脈相傳的理念。”魏月德說,幾百年后,他制作茶葉的照片依然可以傳播,代代相傳。
堅持手工制作魏月德出生在茶葉世家。自小由父輩傳授制茶技藝的他,14歲便開始開山種茶。如今,魏月德打造的魏蔭名茶已成為一家集產、制、銷為一體的大型專業茶葉企業。他卻還親自做茶,“自己做茶葉是一種樂趣”,魏月德說,“在制作過程中,可以達到人茶合一的境界。”說著,他一邊比劃出制作鐵觀音的各個環節,“搖香、焙韻是我的絕招。”
這幾年,茶葉生產加工朝著自動化方向發展,魏蔭名茶本身也引入了一些自動化制茶設備。“但不管怎么發展,茶葉的傳統制作技藝不能丟。”對此,魏月德身體力行,2009年2月,他走進中央電視臺《中國手藝》欄目,向觀眾演示傳統鐵觀音制作技藝;去年,他還出版了《鐵觀音秘籍》,介紹鐵觀音制作的方法。
貸款辦茶王賽除了茶做得好之外,魏月德還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舉辦了個人的茶王賽。1992年秋天,魏月德貸款2萬元搞了一次茶王賽。因為茶王的獎金高達3000元,還請來了中國茶界泰斗張天福任評委,更因為主辦活動的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民,而且還是貸款來舉辦,當時,這場在安溪一個偏僻小山村里舉行的茶王賽,一下子轟動四方。
茶王賽結束之后,魏月德把茶王賽前15名的200多斤茶葉以100元/斤的價格全部收購下來。隨后,魏月德把這些“茶王茶”帶到汕頭,每斤賣到300元—500元,創下了安溪鐵觀音在當時茶葉市場上的最高價格。
此后,魏月德舉辦茶王賽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1996年,魏月德更是拿出幾十萬元,舉辦了規格更高的茶王賽,賽出的“茶王茶”竟然拍出了16萬元/斤的天價。
隨著時間的推移,推出許多茶王的魏月德漸漸意識到,賣別人的“茶王茶”只是短期效應,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自己戴上“茶王”的桂冠。他開始苦心鉆研,為了拼配出一泡好茶,甚至可以兩天兩夜不睡覺。功夫不負有心人,1997年魏月德如愿以償,成了一名“茶王級”的茶商。
“茶王賽不只是決出幾名制茶高手,而是通過制茶高手間的交流、學習、研討,帶動全村、全鎮、全縣幾十萬人制茶技術的提高,使每家每戶都能做出好茶,達到‘村村有好茶、鎮鎮提質量’,為安溪茶業的發展作出貢獻。”這是魏月德的最大理想。
代表作:金焙籠金焙籠采用最古老手工制作技藝,經由18道復雜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烘焙環節中,使用最原始的烘焙秘方,經過36小時細心烘焙,使茶葉在火的溫度中千回百變,形成“醇、厚、甘、潤”等綜合特征,香氣馥郁持久,帶有蜜香;湯色金黃明亮;入口甘滑醇厚,韻味十足;連續沖飲,香氣變化莫測,回味無窮。該茶在干燥的環境下可存放1年—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