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醫生世家,但是卻對茶有著不一般的偏好;他曾在國有大型企業任職,工作穩定,但他選擇了下海。
他曾從一個城市的藥品代理,做到了到全國的藥品總代理,再到買斷大企業的藥品銷售權,但只因為喜歡茶,最后選擇了扎根茶行業。
他喜歡聊天,只要談到茶,就會精神百倍,他說,愛茶與生意無關。
在繁忙熱鬧的東三環邊商業區里有一家安靜低調、文化氣息濃郁的茶社,是我匆忙趕路的目的地,赴茶社主人劉殿興武夷新茶的品茗之約。
劉殿興,北京山水傳承茶業有限公司總裁,旗下公司業務是主營安徽六安瓜片和福建武夷巖茶兩大品種,標準化、產業化運作其產品和茶園。
從愛茶到做茶劉殿興最初接觸到茶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和眾多企業家一樣,因為應酬,喝的酒多了,怕影響到健康,就在社交中認識了茶。
“和我小時候喝茶的概念完全不同,那時我父親是把陳茶放在搪瓷缸里,用滾水沖。”劉殿興笑著說。
童年記憶里的茶,苦澀醒目,無法讓人聯想起日后,在那些高端會所里,名貴的茶是盛在泛著月白的汝窯名器里,散發出變幻無窮的芳香和清甜,令人心醉。他第一口喝到這樣的茶,就驚嘆了,從此著了迷。
“開始是托人在全國找最貴的茶,后來是認識一些專家,在他們的建議下尋找有品質的好茶,不論貴賤。”劉殿興說,“中國茶的領域太復雜,不但茶區、茶種有分別,連什么季節喝什么茶,用什么器具都有講究。”
也就是如此,中國茶的品質問題漸漸暴露出來。“企業家多數還是靠耳朵買茶,一開始學茶,只能選擇可以信任的專家指點或者朋友間的推薦。有時候花了很多錢,買到的卻不是好茶。”
所以劉殿興想找到一個辦法,把中國最好的茶產區承包下來,讓這些茶直接到消費者的茶桌上。”山水傳承就這樣誕生了。
短短幾年間,劉殿興游歷全國產區,尋找產茶名山。
第一個選中的茶山,是安徽的齊頭山,主要產“六安瓜片”。劉殿興買下了那里的茶山,這個決定曾令許多人不解。
“那時六安瓜片賣不上價錢。因為綠茶求的是新鮮,要喝最嫩的春茶。六安瓜片的采茶時間要晚于清明,不能像江浙的綠茶趕在清明前上市,也就無法炒‘明前茶’的價格。但是它是歷史名茶,耐泡且有底蘊。”
“我們的茶山尋常人是上不去的,只有茶農沿著峭壁爬上去,所有的茶樹都是野生的、半野生的,是天然的產物。”經過努力,“一笑堂六安瓜片”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用來做贈送外賓的國禮。
就這樣在劉殿興的手上“六安瓜片”又重新成為中國茶的名門望族。
在此之后,劉殿興又將目光投向了品茶的終極品種武夷巖茶。帶著這個想法,他開始到福建武夷山尋找“大紅袍”的原產地,去尋找承包茶山。
武夷巖茶向來以產地的復雜、體系的復雜著稱,一山之隔,甚至一樹之差,茶的品質也是天壤之別,為此劉殿興根據茶葉品質的差異也相應地開發出不同產品。
談及他的下一個目標,劉殿興說,想去云南看看。普洱被開發炒作了很多年,但它還是很有特色的,可能的話也買一些,但現在不著急做。
愛茶與生意無關“這是在武夷山的荒山里找到的幾棵老茶樹上采的茶,然后找了幾個老師傅加工,別處都沒有賣的。”多數茶商都會說上幾個半真半假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多少會震動一些第一次來買茶的人。
但劉殿興和人侃侃而談時,溫文爾雅的態度令人想起中國傳統的儒商。和好朋友在一起,劉殿興聊的最多的還是中國茶,不僅僅是品飲,還有茶文化。
特別是當筆者問到,買斷有名的茶山是否可以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時,他說,“這和生意無關”。
作為專業的、品牌的茶產業鏈打造者,劉殿興的山水傳承與一般的茶葉公司相比,其副業卻更引人注意,包括紫砂壺工作室,青花瓷制作室、書畫室和古琴館。
見到筆者詫異的表情,劉殿興說:“所有的子品牌,都是服務于茶葉公司,托舉公司茶文化的外延和整體品牌形象。”
“其實做中國精品,說難也容易,每一個環節都要找對人。”他說。因為茶,山水傳承公司簽約了紫砂壺的全國工藝美術大師、考古學家、書法家、古琴家。
“這一切還都是為了茶。茶的美,是不可說的,需要傳統文化的形式烘托出來。一切生活,都要有一個文化的根。”劉殿興說,他已經找到了。
確保出品綠色茶茶葉專家、農業部研究員資格評審委員會的委員李杰生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好綠茶基本上都很難成規模,尤其是所謂名茶中的頂級品。
他是歷年來全國名茶評選中的評委,他說,“好茶要色、形、勻、凈全部符合標準”。這就對生產地區有了嚴格要求。
“海拔、植被都有嚴格要求,至少700米以上的高度,可是太高又不行;周圍的植被要豐富,茶園既要有太陽,又不能太曬,最好是山的陰暗面。所以名茶的茶園都不大,出產量本身就不高,加上現在能做好茶的師傅越來越少,所以,真正能稱上頂級好茶的茶葉,每個品種都數量有限。除去送禮的、運往國外銷售的,真正散發到市場的頂級茶葉確實數量不多”。
劉殿興在安徽的創業使其積累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對于安徽的特殊情感,在收購茶山的想法中,他首選了六安瓜片。
在產業鏈的端頭,山水傳承所選擇的六安瓜片產地十分促狹,只產于皖西大別山北麓的金寨縣、霍山縣的部分地區,方圓五六十里,品質以金寨齊頭山為最佳。瓜片前身就為“齊山云霧茶”,而齊頭山所產茶被稱為“齊山名片”,是瓜片中的極品。
在齊頭山南側的懸崖上有一石洞,因大量蝙蝠棲居,故稱蝙蝠洞。相傳,整座齊頭山所產茶中,又以蝙蝠洞為最,在蝙蝠糞便的滋養下,茶樹芽葉格外肥壯,口味最為清香醇厚。
茶樹在那里是最普通的植物,山谷兩側的巨石縫里、竹林中都生長著野生茶樹。城里人說“一鋪養三代”,對山民而言,茶樹也具有同樣的價值。一顆茶樹栽種3年后即可采茶,如果養護得當,可一直采摘七八十年。
這從根本上保證了山水傳承產品的綠色、正宗、原生態。在制作工藝上更是精益求精,在繼承了優秀的歷史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研制出企業獨有的制作工藝,該工藝要經過162道制作工序,由10年以上工齡的制茶工藝師全手工炒制。
劉殿興說:散茶不利于我們控制產品的品質,所以我們堅決不做散茶,只作禮品裝的茶葉。
茶不能只有文化“我收茶山,完全因為愛中國的茶,我想改變中國茶只有文化、沒有營銷的傳統模式,做出從茶莊直接到茶盞中的渠道,省去消費者不必要的消費,讓他們不用費心去找,就可以享有最名貴優質的茶。”劉殿興對筆者如是說。
展開來看:從“茶園到茶杯”的理念在實際操作中是分為兩步的,一是擁有核心的茶園進行綠色健康化維護管理,傳統化無污染制作封裝。二是設立專賣店直接與消費者對接,不做分銷和散茶批發,保證茶品的健康和價位合理性。
此理念的優勢在于綠色健康茶園的可控性,在于減少銷售流通環節來降低產品的價格,讓利于消費者,讓消費者通過直營專賣店放心購買到健康茶品并減少費用,而無需四處奔波去打聽去逐家品嘗,去跟茶商們討價還價,在充滿不信任中交易。從而給山水傳承帶來眾多的忠實顧客和社會美譽。
有了從“茶園到茶杯”的理念,就有了讓顧客喝到一杯“干凈的茶”,做到品質與價位對等的理想。
山水傳承根據實際的情況創立了“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發展至今效果甚佳。
劉殿興告訴筆者:通過此合作模式,茶農的收入從之前的每年2000~3000元提高到現在的6000~8000元,從之前的看天收成到現在的穩定收益,改變了茶賤傷農的命運。
同時由于“山高路險,一葉難求”以及中間多道營銷層級,對于終端的消費者,喝到的往往是昂貴的茶葉。正是得益于此模式,現在消費者最享受之前同等品質的產品時,價格往往下降了30%~40%。
由于高端好茶生長周期較長,高山茶園環境處于原始狀態,茶農們收入很低,而消費者卻因為茶販們的多層次倒手加價花高額的價格去購買。劉殿興說:這種現狀已經得到了部分改觀。
對于美好理念的實現以及多贏模式的發展,其根基就是茶的品質,這也是“喝一杯干凈茶”的基礎,對此,山水傳承提出了打造兩大核心競爭力。
劉殿興告訴筆者:“打造有競爭力的茶樹,通過傳統工藝純手工制茶是最基礎的工作。”圍繞這項基礎工作,首先是改變茶樹周圍的生態環境。這包括使用有機肥料,勤除草,不能太密集地種植茶樹等來增強茶樹的機體體制;同時在茶園周圍種植一些植物,吸引鳥類前來吃蟲子,以達到生物鏈的平衡。
“第二大核心競爭力就是專賣體系的打造,這是公司贏利的點。”劉殿興說。
對此,山水傳承提出了標準化的發展要求,具體就是茶園的種植與維護標準化、茶葉的采摘到制作標準化、包裝檢驗的標準化、以及品牌經營銷售的標準化。
劉殿興說:“在品牌打造過程中,山水傳承首選建立擁有核心的茶園基地為依托建立直營專賣店來完成與市場的對接,在產品上完成一系列的標準化,服務上的專業化來打造品牌形象。通過專賣店平臺向消費者傳達科學的飲茶知識,根據季節和個人的身體狀況為消費者定制茶品和選擇更適合消費者的茶品組合,一切以健康為主題的服務思想,品牌的核心基礎為品質。通過建立紫砂、書畫、古琴館等工作室來營造茶文化的知識氛圍,更好地真實地烘托品牌的傳播和品牌的信賴性,讓人們信任山水傳承,享受山水傳承的香茶,傳播山水傳承的形象,以此來打造品牌核心競爭力。”
呼喚志同道合者70年代初出生的劉殿興成長在哈爾濱一個醫生世家,“我考大學學的是金屬冶煉,從小就在醫院科研樓的大院長大,對那些藥水的味道已經太熟悉了。”他拒絕了家學淵源,執意要走自己的路。
大學畢業,正好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大學生,在國有大企業里受到倚重,似乎人生就該是這樣平順下去,但他卻有了另一種期待——下海。“我辭職去做國際公司中國區銷售的事,瞞了父母五年,直到做出一點成績,才敢讓他們知道。”劉殿興想到當年的孤注一擲,自己也笑了。
因為改行,發現了自己可以大展拳腳的領域:藥品營銷。從一個城市的藥品代理,到全國的藥品總代理,再到買斷大企業的藥品銷售權,直至自己采購藥品、監督加工、市場營銷,他回頭再看,20年,不長不短,足以完成年輕時的夢想。
事業成功的劉殿興有足夠的時間和財力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他找到人生最大的喜好——茶,其執拗的性格仍然沒有改變。或者說,正是追求最好品質的性格,激發了他人生的另一種精彩——做茶。
對于打造的整個產業鏈,收購茶山可以說是投資的大頭,產業的關鍵,因為這是競爭力的核心。
劉殿興說:“我第一次投了近千萬收購六安瓜片的山頭,結果到一現場一看,發現只夠把路修好,搭一座小橋。但是沒辦法啊,那個環境雖然艱苦,卻也美得像仙境。”
如果要收購更多的茶山,資金的投放是不可小視的。劉殿興告訴筆者:“最近我跟不少風投見面,但最終都拒絕了,因為他們不是我想要的投資,太功利。”
劉殿興還是希望能有長期眼光,喜愛中國茶文化,愛喝茶的朋友來合作:可以收購茶山,也可聯合創業投資專賣店。
“我的目標是要做出中國所有產區、茶種里最好的茶。因為這能讓人真正地享受生活。”劉殿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