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炯,四川省會東縣人,高級農藝師,1960年考入西南農學院就讀茶葉專科,1962年畢業分配到名山縣工作,2003年5月在名山縣政協退休。
參加工作40多年,曾任四川省名山縣蒙山茶場技術員,名山縣茶廠副廠長、農藝師、高級農藝師,雅安市科技拔尖人才,名山縣科協副主席,名山縣農業局副局長兼四川省名山茶樹良種繁育場場長,政協四川省六屆委員,四川省第八屆人民代表,政協名山縣委員會三、四、五屆副主席,四川省茶葉學會理事,四川省茶業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雅安市茶葉學會副理事長,雅安市茶業協會副會長,名山縣茶葉學會、茶業協會、茶業商會三會理事長,中國茶葉學會會員。
主要貢獻40多年來,楊天炯同志在名山茶業事業生涯中竭誠奉獻,在茶樹裁培、良種開發、茶葉加工、標準制定、茶葉科研、品牌打造等方面竭盡全力,抓住機遇、申報項目、編撰論著、傳承事業。由于工作盡心盡職,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肯定、有關單位的信任和支持,先后被中國科協及省、市、縣科協與省、市、縣級有關單位評為先進個人20多次,獲國家科委及省、市、縣科研成果獎20項,主編《蒙山茶事通覽》,撰寫論文100多篇,有20多篇獲省、市、縣優秀論文獎,受省、市、縣企事業單位聘請指導與工作26項次。現將楊天炯同志的事跡簡述于后。
1、茶樹栽培 規范種植楊天炯同志,1988年在建設四川省名山茶樹良種繁育場中,對茶園種植方式和密度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大行距150cm±15cm,小行距35cm±15cm,實行雙行單株錯株條植、株距16cm±4cm,每畝種植5000株至6000株。1998年以楊天炯為主要起草人制定《蒙山茶綜合標準》將以上種植方式寫入了標準中,在全縣應用。2001年制定《蒙山茶》國家標準時,他又將以上規定的種植方式列入標準中,從2002年至2008年底,按《蒙山茶》標準規范種植的茶園有20多萬畝。
2、茶樹良種 開發利用名山縣茶樹品種資源豐富,發展茶樹良種,茶界人士非常關注。1986年初楊天炯同志代為名山縣政府起草的《名山縣關于建立千畝茶樹良種苗木繁育基地的請示報告》由雅安地區計委、農業局轉報省計委、省農牧廳又轉報國家農牧漁業部。1986年10月由農牧漁業部農業局(甲方),四川省農牧廳(乙方),雅安地區農業局、名山縣人民政府(丙方),三方四家在北京簽訂《四川省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協議書》。
1989年名山縣人民政府以名山[1989]2號文《關于建立四川省名山茶樹良種繁育場的通知》,同意建立“四川省名山茶樹良種繁育場”楊天炯同志兼任場長。
1987年10月開始拔款,至1990年7月底止,共投資168萬元,在近三年時間的建設,所建項目已全部投入使用。
“良種場”的建設投產帶動了名山縣茶農發展茶樹良種與茶園建設的積極性。據不完全統計,從1991年至2008年的18年間,名山縣發展良種茶園20多萬畝,用茶苗13億株,調給省內與外省無性系良種茶苗約50億株,可發展良種茶園83萬畝。2004年名山縣茶樹良種場被列為“四川省萬畝觀光茶園”。
3、茶葉加工 承先?后名山縣產茶歷史悠久,茶葉產品種類繁多,但未查到蒙頂石花、蒙頂黃芽、蒙頂甘露工藝技術的記載。
1963年至1965年楊天炯技術員在蒙山茶場與工人一道,系統地研究總結出蒙頂黃芽(屬黃茶類)、蒙頂石花、蒙頂甘露(屬綠茶類)三種名茶工藝技術,先后被載入全國高等院校《制茶學》、《中國名茶研究選集》、《中國名茶志》與有關書刊、雜志上刊出。
1965年楊天炯同志與工人一道首次生產炒青精制成品茶,1967年利用綠茶精制后的副料與五、六級毛茶原料,制成蒙頂沱茶,1968年由南邊做莊茶發展為生產康磚茶和金尖茶,將茶園所生產的原料加工成蒙山茶的系列產品,充分發揮了原料的經濟價值。
4、茶葉標準 國內先進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從事茶業的生產者、經營者以及涉茶部門,對穩定提高蒙山茶產品質量都十分重視。楊天炯同志1983年首次制定了《三級茉莉花茶》企業標準,1984年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雅安地區《茉莉花茶》地方標準,1986年接受四川省標準計量管理局制定四川省《茉莉花茶》地方標準,是四川省首次發布實施的茶葉地方標準。隨后又制定了《四川省名茶:蒙頂石花、蒙頂黃芽、蒙山春露》,《四川名茶指標檢驗方法》,《茉莉花茶工藝技術》等標準。為實施《名山縣茶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1998年制定《蒙山茶綜合標準》。2001年11月14日在北京對以楊天炯為主要起草人起草的《蒙山茶》國家標準(送審稿)進行審查。與會代表一致認為《蒙山茶》國家標準符合我國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全票通過審定,將“蒙山茶”系統完整地展現給世人。2006年3月至2007年4月楊天炯同志主持制定了《蒙山茶》實物標準樣品(試行樣品)31只,至此完成了對“蒙山茶”地域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
5、茶葉科研 成果推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楊天炯同志在茶葉工作生涯中,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先后獲得科研成果20項,其中獲國家級成果獎證書1項,省級4項,市廳級9項,縣級6項。
1982年“蒙山春露”名優茶研制成功,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優秀新產品獎。1986年至1988年楊天炯同志承擔四川省科委批準的《蒙山名茶制作工藝技術開發》“星火計劃”項目,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將名茶采摘技術推廣到全縣農村,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了發展茶園的積極性,名茶加工由蒙山茶場獨家生產推廣到、名山茶廠、雙河茶廠、供銷社茶廠三家生產。在實施項目期間培訓了技術員126人/次,采制人員4513人/次。該項目的園滿完成,獲得了四川省星火辦“星火計劃”二等獎。1989年又承擔省科委星火辦“星火計劃“《推廣蒙山茶制作新工藝,提高名茶質量、產量》項目。在項目執行中大力舉辦名茶采摘技術培訓班,推廣《蒙山春露工藝技術》,推廣機制名茶科研成果,使蒙山名茶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帶動了雅安地區的名茶生產。該項目的全面完成,獲得“雅安地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以上兩次“星火計劃”項目的實施,將采制名優茶技術普及到全縣為后來生產名優茶、機具制茶,一年春、夏、秋三季生產名優茶奠定了基礎。
6、茶葉品牌 打造高端楊天炯同志組織申報“蒙頂”“蒙山”“理真”“蜀蒙”商標注冊,2001年又不失時機地撰寫了《申請蒙山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報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告》2001年第35號:“現批準自即日起正式對蒙山茶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從此“蒙山茶”享有了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國民待遇。《蒙山茶》國家標準可在國際貿易中采用。2002年楊天炯理事長以名山縣茶業協會為申請人,撰稿申報“蒙頂山茶”證明商標(地理標志),其間經過波折,終于在2004年3月29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通知領取注冊號為3283044的《商標注冊證》。
7、抓住機遇 申報項目1999年國家在四川省長江上游開展退耕還林試點工程,2000年11月楊天炯同志為名山縣人民政府編撰《名山縣產業化開發蒙山名優茶可行研究報告》中寫道:“調整高崗抽水灌溉田2萬畝、受風災嚴重的旱地2萬畝、改造殘次林1萬畝來建設新茶園5萬畝”。2001年10月楊天炯同志為名山縣人民政府再次編報《名山縣新建10萬畝無公害無性系良種生態茶園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又提出:“從2001年起調整高崗抽水灌溉田4萬畝,受風災嚴重的旱地4萬畝,改造殘次林2萬畝來建設新茶園10萬畝。
2002年9月1日至3日“四川省茶葉產業化工作會議”在樂山召開,副省長鄒廣嚴在《真抓實干、與時俱進,奮力推進川茶產業化經營新跨越》的報告中明確提出:“省計委、林業部門要把退耕還茶納入退耕還林的重要內容”。在名山縣領導和林業局、農業局、計委等有關部門的努力下,積極爭取退耕還茶指標10多萬畝,使名山縣茶產業進入了突飛猛進的大發展時期。
8、受聘工作 竭盡全力1982年楊天炯同志接受四川省農牧廳聘請,為省名優茶評委,并任評委組長。1986年楊天炯同志接受四川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聘請,為技術委員,在宣傳貫徹四川省地方標準《茉莉花茶》時,講述了制定茉莉花茶標準的起草說明,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從1987年起四川省各地制定地方標準如雨后春筍,到1990年的三年間全省就制定了20多項地方名優茶標準。2001年接受雅安名山西藏朗賽茶廠聘請,為技術經濟顧問,為該廠規劃設計了廠房布置圖。2005年接受名山縣人民政府的聘請,為“世界茶文化博物館”專家組成員,為該館設計提供編輯了“蒙頂山茶”展館的全部資料。
9、編撰論著 傳承事業楊天炯同志在他幾十年的工作中,勤于搜集保存整理資料,為他撰寫論文、編撰項目、編輯專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撰寫的論文有100多篇,有20多篇被省市縣有關單位評為優秀論文。
2003年楊天炯同志特邀茶界朋友編撰《蒙山茶事通覽》,由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蒙山茶事通覽》記述了蒙山茶悠久而豐富的文化,有史事的記載,有俚語的佳話,有詩詞的頌揚,有丹青的描繪,更有生產技術的論述。該著作的出版發行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已被雅安市圖書館、西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四川農業大學圖書館、名山縣檔案館、名山縣志辦公室、名山縣世界茶文化博物館、名山縣圖書館等單位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