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張淑珍以自己的行動給我們樹立起了“創新”的榜樣。
為了商南茶,她奮斗了46年,使原本不產茶的商南縣成為著名的“中國茶葉之鄉”。她大膽改革,在茶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還創建了“公司+茶場+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這在商洛地區乃至全省均屬首創。在當前新形勢下,我們要像張淑珍同志那樣,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做好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
奇跡終于出現,原本不產茶的商南縣竟然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目前,全縣種茶8.8萬畝,年產茶葉120萬公斤、產值8000多萬元。茶葉已成為商南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
《茶葉栽培學》一書寫道,茶葉生長在北緯30°以內、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的南方。而商南位于北緯33°6′至33°44′之間,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00毫米左右。商南縣發展茶葉的事實突破了茶葉栽培學的傳統理論,將種茶地向北推進了300多公里,這無疑是一個奇跡。
奇跡浸透著全縣干部群眾的心血。誰付出的心血最多?“當然是張淑珍!”大伙說:“沒有張淑珍,就沒有商南茶。”他們編寫茶歌唱道:“南茶北移四十年,心血釀就商南茶”,“茶圣九天應回首,茶經補寫商南茶”。商南縣委、縣政府曾三次作出向張淑珍同志學習的決定。縣長高健還準備給張淑珍塑像、立碑呢。
年,張淑珍出生于河南省太康縣。一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她兄妹五人逃荒討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送她上學,通過努力她考入西北農學院。畢業時組織上分配她到陜西省林業廳樓觀臺苗圃,而她要求到艱苦的地方去給人民做事,和未婚夫兩個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一起被分配到商洛地區商南縣林業站。
當時,商南縣的群眾生活很苦,“住的茅草房,穿的破衣裳,夜晚溜光炕,白天沒有糧。”怎樣改變他們的貧困面貌呢?還得在山上做文章。張淑珍從外地引來楊樹、桉樹、茶樹等在商南試種,想從中找出些生長快、有效益的樹種來。栽的楊樹活了,桉樹、茶樹死了。死了再栽,結果桉樹還是死,茶樹活了,四年之后產茶1.9公斤。張淑珍把它分成38包,分送給有關人士品嘗,給人們帶來了驚喜。
年,張淑珍到浙江省紹興縣參觀,那里的群眾在荒山上種茶,茶葉收入占到農民總收入的80%。她把自己的想法寫成報告送給縣委。經過調查論證,縣上制定了全縣發展茶葉規劃,并召開了商南縣第一次茶葉工作會議。縣上動員萬名勞力開挖茶園,茶園很快發展到2.7萬畝。1975年,張淑珍領導的茶場首次向國家繳售商品茶250公斤,結束了商南縣不產茶的歷史。
然而,幾年后大批茶苗卻不明不白地死去,全縣只剩下茶園五六千畝。除了謊報面積等原因外,確實也有技術方面的問題。有人開始懷疑了,說什么“不會種茶要種茶,高山坡上吹喇叭。”張淑珍不理會這些。她到茶園觀察,與茶農探討,還專程去母校請教,弄清了原因,主要是土地石灰石含量過高。為了方便群眾,她教給大家一個驗證土壤石灰石含量大小的方法,就是給地里滴稀鹽酸,凡是冒泡泡的就說明石灰石含量大,不能種茶,不冒泡泡的就可以種茶。群眾照著做,再也沒有出現茶苗死亡的情況。張淑珍給群眾算了一筆賬,種一畝茶花200元,四五年就可采摘,一年能產干茶50公斤,收入千元左右,效益是種糧食的2-3倍,占的又是山地。原先種茶想打退堂鼓的人也高興地說:“沒想到茶園成了刮金板!”
國家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初,商洛地區還沒有一個地方實行。經過深思熟慮,張淑珍決定在茶坊茶場率先試行。她幫茶場制定了“五定一獎”的聯產承包辦法,即定人員、定面積、定工時、定數量、定質量,完成任務者獎勵。這一招真靈,茶農的積極性給調動起來了。他們大干苦干,認真務作,使茶葉品質上升、產量翻番,一直利潤不高的茶坊茶場后來每年向國家繳稅3萬元,勞動日值達到1.9元。張淑珍把各茶場的人請來參觀,為他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時還給各村實行聯產責任承包制提供了豐富經驗。
沒有茶,人們設法種茶,茶多了又賣不出去。那時,茶葉買賣由供銷社統一經營,由于產銷不能直接見面,使新茶變成陳茶,造成茶葉積壓。1984年,商南縣供銷社收購當地的1萬公斤茶葉1兩也未賣出去。后來國家允許茶葉減價50%,張淑珍便從供銷社買回這1萬公斤茶葉,自辦加工廠進行深加工,半個月銷售一空,凈賺5000元。也就在這一年,國家允許茶葉多渠道經營。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張淑珍決定把事業單位性質的縣茶業站改為自收自支單位,經銷茶葉,不要國家一分錢。她與全縣36個茶場的負責人協商,成立了縣茶葉聯營公司。公司熱心為茶農提供技術、設備,收購茶農的茶葉,研發推銷新產品,走出了產供銷一體化的路子。茶農們再也用不著為銷售犯愁了。
這種“公司+茶場+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商洛地區是第一家。當《人民日報》發表《論農業產業化》的社論、陜西省政府下發《關于在全省大力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通知時,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已運行了整整10年。茶葉富了商南人。在茶區,僅茶葉一項人均年純收入就超過500元。試馬鎮大坪村茶農熊開華建了個茶場,年收入七八萬元,蓋了400多平方米的樓房,三個孩子全上大學。富水鎮張宏旺夫婦的茶場效益更好,年收入20萬元。茶農富了,張淑珍領導的縣茶業聯營公司,固定資產已達2000多萬元,每年還向國家繳稅款幾十萬元。
為了商南茶,張淑珍已奮斗了46年。不管是烈日盛夏,還是嚴寒隆冬,人們總能看到她在茶園工作的身影。回到家中,她又是查看書籍,又是整理資料,終日勞累,廢寢忘食。她與同事們一起總結出合理密植、施肥、修剪、采摘等六項技術措施,使試驗田畝產茶由50公斤上升到270.6公斤,突破了低產關。他們精心研制的“商南泉茗”曾多年被評為陜西省優質產品,獲得“陸羽杯”大獎。2002年以來,張淑珍四次帶領技術人員到福建學習烏龍茶的栽培、制作方法,回來后在大坪等地建立了無性系烏龍茶大棚育苗基地,去年研制的1500公斤“商南烏龍”叫響市場,使茶園由一季采變為春、夏、秋三季采,增加了茶農的收入。他們還引進龍井、鐵觀音、安吉白等名貴茶苗,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年5月24日,他們又開始生產高檔商務袋泡茶了。現在,商南茶已形成炒青、泉茗、仙茗、烏龍四大類30個系列。
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使張淑珍病倒了,患上了癌癥,進入中晚期。她要去西安治療,茶農們含淚相送。張淑珍說:“說不定與大家難見面了。只要你們把茶園管理好,我就放心了。”手術后不久、還在化療的張淑珍不顧醫生的勸阻,又回到縣上,又走進了茶園。
張淑珍常說,事情是大家做的。我是個共產黨員,只不過做了應該做的一點工作,況且這其中也有親人的貢獻。幾十年來,張淑珍夫婦把“名利淡如水,事業重如山”作為座右銘,互愛互幫。想起故去的丈夫,張淑珍就心里難過。她覺得自己對丈夫的關照太少,對母親、孩子的關照也太少了。還是茶農理解她,說張淑珍心里只有商南茶。在她看來,茶業比家業重,茶農比親人親,她對茶農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張淑珍,給了她應有的榮譽。張淑珍先后獲得縣級以上榮譽、獎勵130多項次。她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全國十大扶貧狀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陜西省勞動模范,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