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清代著名學者和文學家,字曉嵐,直隸(河北)獻縣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為人正直,思維機敏,善于隨機應變。同時文采斐然,出口成章,非一般人能望其項背。
紀昀有個兒女親家叫盧見曾,是山東德州人,也是進士出身,曾任兩淮鹽運使。當年的鹽運使是個肥差,許多官吏都想得到這樣的美差。只要在任上執掌權柄,就會有很多鹽商主動將賄賂送上門。因而很多人都嫉妒盧見曾,總想借機扳倒他。盧見曾為人豪爽,仗義疏財,喜歡結交四方名士,幾乎每天都是賓客盈門,將自己多年的積蓄都花在招待賓客上面。這自然是苦不堪言,但是,名聲在外,又不便于閉門謝客,只得硬挺著。此間難免在俸祿沒有下撥之前,挪用鹽稅的事情,但數額不大,只是為了應急的周轉。
殊不知,嫉妒盧見曾的人不明就里,認為盧府終日待客,一定是貪污了鹽稅,挪用了公款,就上奏乾隆皇帝,要求罷免盧見曾,嚴加懲罰。
乾隆皇帝看了彈劾奏折,十分惱火,他一向討厭貪官污吏,經常微服私訪就是為了查辦貪官污吏。當時就表示要對盧見曾進行查辦。紀昀是當朝的禮部尚書,而且許多同僚都知道盧見曾與他是兒女親家,紀昀不便在皇帝面前為盧見曾開脫罪責。散朝后,紀昀立即派一心腹星夜兼程,給盧見曾送去一封快信。
盧見曾拆開信一看,信內并無文字,只有一小撮茶葉和幾粒鹽末。當時盧見曾非常不解,不知是怎么回事。可是仔細一想,紀昀聰明機敏,一定是有不可言傳的內容。畢竟他們是兒女親家,心有靈犀,終于揣摩出紀昀來信的含義:“茶(查)鹽(鹽稅)空(虧空)。”于是馬上命人暗地里變賣了家中細軟,補足了挪用的鹽稅。幾天后,皇上派來的欽差到后,封存鹽稅賬目,進行仔細查閱,并沒有發現貪污稅款的現象。欽差無奈只得快馬回稟皇上,彈劾奏折有誤。加之盧見曾的賓客,有通天之人,通過關系疏通,為盧見曾評功擺好,乾隆皇帝只得收回成命。殊不知,盧見曾之所以能擺脫處罰,完全是紀昀以“茶謎”通風報信、排除危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