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二十出頭的王鎮恒先是來六安實習、承擔六安茶區綠茶改制紅茶的任務,隨后從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畢業來到六安,成為籌建六安實驗茶場的技術員。2012年11月22日,事茶60年的王鎮恒重返六安,來到金安區華山生態有機茶農民專業合作社,向合作社負責人傳授“茶經”。如今已經年過八旬的王鎮恒教授2010年曾獲“‘陸羽獎’國際十大杰出貢獻茶人獎”,被稱為“當代陸羽”毫不為過,在金安區華山生態有機茶農民專業合作社,王教授向記者講述了事茶60年來他與六安難解的茶緣。
大學實習來改制紅茶王鎮恒1930年出生于浙江溫州的一個醫生家庭,在讀小學、中學時,學習刻苦勤奮,在青少年時代便立志獻身科學事業。1950年,王鎮恒同時報考清華、南京、齊魯、復旦四所大學并均被錄取,由于生長在茶鄉耳濡目染,對茶葉有著濃厚的興趣,最終選擇進入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學習。
1950年,受朝鮮戰爭影響,我國綠茶出口受阻,當時的中國茶葉公司決定將六安茶區的綠茶改制紅茶,由陸路出口至當時的蘇聯。1952年春天,王鎮恒與他的復旦大學茶葉專修科另外22名同學一起,應當時的安徽省農林廳邀請來六安實習,并參加六安茶區綠茶改制紅茶的任務。接下來的幾個月里,王鎮恒和同學們被分為3組活躍在六安茶區,王鎮恒所在的霍山組負責9個茶葉初制所、16個茶葉處置小組的改制紅茶工作,每天他和同學們都要在各所、各組之間來回跑動,與茶農們生產生活在一起,把紅茶改制好,當年6月下旬,王鎮恒和同學們順利完成了改制任務。
因為茶葉,王鎮恒與革命老區六安首次結緣。
畢業回歸推廣茶技術據王鎮恒回憶,在六安完成實習任務之后準備返回復旦大學的歡送會上,當時的安徽省農林廳廳長曾慶梅說:“復旦大學茶專的同學們是好樣的,你們能吃苦耐勞,與廣大茶農打成一片,歡迎你們大學畢業到安徽來工作。”曾慶梅還特意點名讓時任班長的王鎮恒要帶頭回六安工作。
“六安的茶葉品質好,各級領導重視茶葉的發展,加上幾個月的相處讓我看到了茶農的質樸以及他們對茶業科技的渴望,畢業分配時,我毅然選擇回到安徽。”王鎮恒說,從上海趕到合肥報到后,得知六安計劃籌建實驗茶場,于是他又踏上了六安這片紅色的土地,在獨山鎮開啟人生新的篇章。
1952年至1956年,作為技術員的王鎮恒幾乎跑遍了大別山茶區,在皖西大地上推廣茶葉技術。這四年間,王鎮恒深深感受到六安是個好茶區,種茶制茶歷史悠久,生態條件好,制茶技藝高,也再次感受到茶農的樸實以及他們對于茶葉技術的渴求,可惜,1956年,他被調回省城合肥,在安徽農業大學開始了他的教育事業。
傾力教育科研不忘扶貧從1956年至1997年,王鎮恒花了半輩子時間從事茶葉教育、教學和科研,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為中國高等茶學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期間,他十幾個茶葉類項目、成果獲獎,本人也先后獲得安徽省農業科技先進個人、世界農業科技名人等榮譽,并于1991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退休后還先后獲得“中國茶葉學會奉獻獎”、“吳覺農勛章”、“新中國60年茶事功勛人獎”以及“‘陸羽獎’國際十大杰出貢獻茶人獎”等眾多榮譽。
這40多年間,雖然王鎮恒不在六安工作,但是他仍然經常來六安,或帶學生來實習,或來六安茶區考察,或應邀來六安茶區向廣大茶農講授茶葉栽培技術,傾力科技扶貧,與六安的茶緣一直未斷。
即將退休之際,王鎮恒與六安一位農民的相遇讓他與六安的茶緣再度延續下去,這位農民就是金安區東河口的茶農奚得發。當時安徽省經常開展名優茶評比,奚得發拿著自己制作的華山銀毫找到王鎮恒,王鎮恒打開包裝看到茶葉后很吃驚,問奚得發是哪所大學畢業的?當聽說奚得發是個地道茶農時,他就決心指導奚得發創制名優茶,經過多次深入現場指導,1997年,華山銀毫以其最嫩、最細的新特工藝,500克茶葉有17萬個芽頭,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并逐漸發展成為聞名國內外的名優茶。
年過八旬情牽六安退休之后,王鎮恒又開始頻繁地應邀來六安,如參加六安瓜片評審會、考察六安茶區、參加霍山黃芽茶文化節、參加六安瓜片茶文化節、考察野生茶葉生產基地及茶廠、出席華山生態有機茶農民專業合作社揭牌儀式并現場指導等等。
“工作調離六安后之所以仍數十次來六安,是因為我一直忘不了在六安工作的四年里與老區結下的不解茶緣。”王鎮恒說,四年的推廣茶技經歷、與奚得發等茶農茶企的交流也是理論聯系實踐的過程,與六安茶和六安茶人的頻繁交流不僅促進了六安茶葉的發展,也豐富和提升了他的理論素養,更不斷延續了這份難解的茶緣。
對于六安茶葉發展的未來,年過八旬的王鎮恒教授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盡管六安的氣候條件沒有皖南好,但是可以大力發展有機茶、生態茶園,遴選和推廣抗旱抗凍能力強、品質好的茶樹品種,重點打響六安瓜片的品牌,因為六安瓜片無尖無梗以及拉老火的獨特之處非常罕見,同時,各縣區可以打造一縣一品的名優茶,讓皖西名茶香飄四海,助茶農增收,為建設幸福六安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