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任何產品都有著普通屬性和特殊屬性。所謂普通屬性指產品本身作為商品所產生的價值,而特殊屬性則指產品自身所蘊含的價值。在市場上,產品的普通屬性是作為商品流通的基礎,而特殊屬性則是產品產生溢價的條件。商品社會,產品不僅僅是基于滿足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種價值消費,商品只有深挖符合自身特性的屬性,才能夠產生高溢價,才能使企業有足夠的利潤增長點。
茶,其特殊屬性強于普通屬性,即茶反映的文化蘊含大于其作為商品的價值,茶所傳播的是巍巍華夏幾千年的生活哲學以及這個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東方大國形象。“做茶,不僅僅是一種生意,更是一種文化傳播”,廈門華祥苑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文華說:“茶是可以跟中國優秀文化相匹配的載體,因此華祥苑致力于成為中國茶文化的推動者。”
華祥苑獲得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洽談會組委會成為指定貴賓會所。除此之外,華祥苑還是釣魚臺國賓館指定用茶,2010世博特許商品生產商及零售商。這不禁讓我們要問,這家由李冰冰代言的企業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能夠受到這么多高規格展會和場所的青睞?
據介紹,華祥苑的茶從源頭就得到了有力的保證。華祥苑采取的是時下比較流行的做法,就是“公司+基地”的模式,但華祥苑又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拓寬了茶企自有基地的管理思路。
華祥苑有機茶莊園是結合安溪鐵觀音獨有功夫茶文化,集茶葉種植、加工、園林觀光、美食于一體的綜合性茶文化基地。基地未開發前這里是一塊天然林地,沒有任何污染,沒有開墾史,加上地處海拔800米至1080米,滿足了有機茶園的天賦條件。
2005年,華祥苑聘請一批有經驗有學識的福建有機農業專家為有機茶園技術顧問,開始了有機茶園的藍圖勾畫。有機茶園里茶苗種群純正,采用生態種植法:茶區園林化、茶樹良種化、茶園水利化,堅持純人工、天然的原則,引高山清泉灌溉,只施用有機肥及天然農家肥,采取釋放天敵昆蟲、燈光誘捕以及人工捕殺等自然方法防治病蟲害,保證茶樹始終處于綠色健康環境之中。飽山嵐之氣,沐日月精華,成樹種植年限不超過三年。
據了解,一畝有機茶園的栽培成本相當于普通茶園的五至六倍,盡管有機茶園成本高昂,產量卻僅是普通茶園的2/3。
“我們的有機茶園是聯合國南南合作示范基地,我們在做一次探索”,肖董事長說,“我們希望這種模式能夠讓整個行業可以借鑒,推動茶企的良性發展,也推動整個行業保障食品安全的決心。”
相對自由市場與行業規范市場競爭的發展是由相對自由競爭逐漸走向寡頭壟斷競爭,在相對自由競爭的條件下,行業進入門檻極低,企業可以隨意進出,但整個行業的利潤極低,在寡頭壟斷競爭的格局下則不同,市場的準入門檻高,行業市場被少數企業所壟斷,在此情況下,企業都能獲得超額利潤。
“其實,我們這個行業正是處于一種相對自由競爭的格局之下。”肖董事長說,“在這樣的一個格局下,小作坊式企業的不規范生產對整個行業的沖擊是很大的。”
據介紹,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就是在相對自由競爭的格局下,大企業對整個茶產業控制不足,只占很少一部分,市場上大量充斥著小作坊式企業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卻很難達到國家標準,造成對地區行業品牌的沖擊,也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在這樣的一種格局下,政府應該和茶企聯手對整個行業進行規范”,肖董事長如是說。在市場競爭的格局下,一般要求政府不干涉,一切的變化都必須由那只無形的手——市場來決定,這是自亞當·斯密《國富論》發表以來所確立的市場準則。
單純依靠市場的決策容易造成經濟危機,所以要造成經濟的良性發展,政府必須進行積極的調控。“在多數大企業無法對市場進行控制的時候,政府應該介入對行業進行調控”,肖董事長說,“這種調控的目的應該在于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行業規范的形成。”
多元與深耕企業的發展一般而言有兩條路:一種進行多元化,一種則是深耕某個行業。記者在觀察茶企的發展過程中發現,其發展本身也逐漸向其他行業進行衍生,例如會所、茶食等等。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是采取多元化還是深耕”, 肖董事長說,“這并沒有固定的范式,一切都是依照企業發展的狀況而定,不可盲目多元或者深耕,這容易造成一些問題,比如多元化造成企業資金鏈短缺或者深耕造成企業落后市場需求最后淪為代工廠。”
“我個人認為企業不管采取何種發展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做強。強,才對市場有發言權,才能對市場進行有力控制。”中國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總是依循著先大后強的思路,以產業擴張為思路,但到最后在世界上很難與歐美企業相競爭。
整個茶產業面對的競爭不僅僅是來自產業內,還有產業外,例如茶飲料。相對而言,其市場容量更大,其飲用的便利性對茶產業沖擊也不小。因此,茶企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首先抱團發展,把整個市場的份額做大、基數做強,才能應對行業內外的競爭。
中國茶,世界味。這是一個艱難的命題。中國作為茶的起源地,其茶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東亞其他國家,這是一種危機,更是一種機遇。中國茶有著獨特的價值,其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任何茶道所不能比擬的,若世界共飲中華茶,兼聽絲竹聲,豈非古之圣賢所謂大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