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茶葉種了一輩子。”宋林榮說起自己的父親和爺爺,用的是這一句話。不過這個年輕人掐指一算,自己經營茶葉生意也有8年了。
和祖輩不同的是,宋林榮辭去了收入穩定的事業單位工作,選擇了專做有機茶的生意。“決定是痛苦的,但既然選了,就不回頭了。”這“不回頭”三個字,讓宋林榮越來越帶勁。說起這8年來的經歷,他的感受是,搞農產品企業的在成長初期要想獲得資金扶持是難上加難,但又恰恰是農業這個最踏實的行業,讓他順利地渡過了資金難關。
為了辦個像樣的企業,拿出所有家當2003年宋林榮和妻子拿出了所有的家底辦企業,“種茶葉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事,但我們的茶葉如何比別人更勝一籌?我想了想,還是選擇種真正的有機茶。光種茶葉不行,得是個像樣的公司,要有自己的品牌。”宋林榮為了在技術上有自己的優勢,立刻和浙江大學合作成立這個浙江天賜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剛開始我只有2000多畝茶園。做農業只有形成規模了,才能有可觀的收入,但我沒有錢去承包更多的地。而且種茶葉不像別的項目,生產出來就有利潤了。開發一個茶園要至少三年,才能有正常的產出。”于是宋林榮在這三年里潛心做茶葉,把心思都放在了提高茶葉的品質上,做真正的有機茶。
三年,茶園的投入期一過,宋林榮終于看到效益了。“2000畝茶園有了收成,一收到錢,眼睛都不眨就投入到茶園建設中去了。”這一投入,宋林榮等于又給自己出了難題,資金再度緊張了。
融到第一筆50萬元,就像是救命稻草當時的融資環境,對于從事農業的企業來說,并不樂觀。“農業的項目規模都不大,收益慢、投資期漫長,銀行看不上。”宋林榮跑了多家銀行后,最后還是在當地的農村信用社貸到了50萬元資金。
“50萬元是很小一筆錢,我每開發一畝茶園地的成本是1.2萬到1.4萬元,這筆錢只能解解燃眉之急。”宋林榮在承包開荒的同時,拿出一部分流動資金增加基地的面積。
“直到第二筆貸款,我拿到了400萬元,才是一個轉折點。我立刻將2000畝地增加到了1萬畝,只有規模擴大后,才可能得到更多的融資。”宋林榮在5年內,將自己的有機茶園遍布了杭州周邊地區,包括桐廬、建德等地,達到了6萬余畝。
宋林榮說,這期間他從浦發銀行杭州分行獲得了總額約1億元貸款,發展速度迅速提升。
面對自己在全省鋪開的茶園基地,宋林榮并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到今年年底我的茶園面積將達到10萬余畝。”
從基地到加工再到銷售,產業鏈就是競爭力“發展茶園的同時,我的有機茶產品在全國鋪開的腳步卻更加迅猛。”讓宋林榮有底氣的是,產品的銷路不用發愁。
他首先通過和高校的科研機構合作,將產品的標準做高。“通過了歐洲和美洲各個國家的認證,所以前幾年我們的產品60%是出口,但隨著國內消費者對有機茶的概念越來越深入,現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60%。”
宋林榮說除了高端的超市,全國的五星級酒店、機場等消費場所都能看見他的品牌。“從生產基地到加工再到銷售,我的產業鏈通通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正是產業鏈的優勢,今年宋林榮得到了3億元風投。
“農業是個投資期漫長的行業,賺不了快錢。但反過來,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很多企業接不到單子,一停工就要虧損和倒閉,但我只要不生產,土地在那,不會產生虧損,更不會倒閉。這種強抗風險能力也正在成為這幾年融資機構所看重的。”宋林榮說,“選對了項目,專心做一件事,會發現成果像滾雪球一樣,越往后越帶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