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縣只有14萬人,湖南省最小的縣,讓朱海燕迷戀的綠色茶鄉。層層疊疊的茶園,似拂動的衣裙圍于山的腰際,風吹茶香,香溢四野。與茶結緣、以茶為業的湖南農業大學女教授朱海燕身臨其境,感受到了茶鄉的魅力,讓她對古丈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情懷。
自2010年3月派任駐古丈縣科技特派員以來,朱海燕按照“調查研究,找出問題,提出對策,組織落實”的原則開展工作,為古丈茶葉產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調查走訪 汗水作伴朱海燕的工作場地在園地里,六月的驕陽炙烤著大地,踏著不平整的田間小路,這位省城來的教授多有幾分吃力,汗水濕透,感染了產茶鄉鎮在場的干部群眾。她冒著酷暑在田間地頭與茶農進行交流,了解種茶效益,詢問實際過程中的疑難,為百姓講解茶樹品種的特性及比較優勢。
2010年以來,她先后10多次下到古丈縣進行茶產業、茶文化現狀調研。走訪座談了魯衛明等15戶加工大戶、田勇敢等20戶種植大戶、胡霞等24戶營銷大戶和盤草專業合作社等4個專業合作社。組織農大在校學生對古丈毛尖在湖南市場影響力進行專題調查。
通過對全縣茶產區的深入調查,她反復強調良種普及的重要性,頂著烈日深入繁育苗圃,纖細的雙手沾滿泥土,手把手地進行良種選育、引種、扦插、繁殖等技術指導,改變了過來古丈茶葉群體品種的單一結構,使古丈茶葉基地良種化率迅速增長,延長了古丈茶葉經濟開采期,茶葉產量顯著提高。
創新理念 富農興業古丈縣部分茶園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茶樹多為種籽有性繁殖。良種茶、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等茶葉基地發展很不平衡。規模小、散,經營亂,品牌效應不強成了古丈茶葉發展的瓶頸。尤為嚴重的是全縣主要以名優茶生產為主,夏秋茶加工因機械普及率低、采茶勞動力少等原因而產量低,資源浪費較大。
朱海燕提出“轉變管理理念,規范管理制度,積極搭建平臺,倡導科技先行”的思路,依托信息、人脈資源,聯系專家參加古丈現代茶產業規劃,完成《古丈茶業“十二五”發展建設規劃研究》,對古丈茶產業發展進行全面的統籌規劃,為古丈縣茶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決策參考,為幫助古丈茶葉產業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基礎。
針對古丈茶葉存在的色澤偏暗,香氣欠高長等缺點,她倡導從品種選擇以及殺青、炒制、干燥等工藝環節入手,探索“色綠香高”古丈名優綠茶的工藝標準。并與古丈縣茶葉大戶、茶葉制作能手一起深入省內外的茶葉產區進行技術交流與學習,在不斷精進綠茶工藝的基礎上,探索古丈紅茶的制作,為豐富古丈茶產品,提高茶園利用率,增加茶農收入開拓新的市場。
辛勤耕耘 默默奉獻朱海燕編創了融入古丈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特色的古丈毛尖茶藝,在“2010年中華茶祖節·古丈毛尖萬人品評會”和“2011中國(古丈)首屆茶文化節·古丈毛尖萬人品評會”上組織茶藝隊員進行了表演,為傳播茶文化,樹立古丈毛尖品牌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在該縣茶葉局的配合下,朱海燕舉辦了茶藝茶道培訓,培訓228人次,其中有22人獲得國家頒發的茶藝師資格證書。
為了推介古丈茶葉,朱海燕放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僅只用了2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從申請域名到網頁制作。一個包含茶科技、茶文化、茶資訊等全方位推介古丈的《中國古丈茶網》出現在互聯網上,古丈茶葉的知名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兩年來,古丈毛尖市場占有率提高20%,同等茶葉銷售價格上漲30%,茶農收入年增20%。
一轉眼,朱海燕與古丈茶農一起度過了兩個春秋。她用一顆對工作的執著之心、一顆對茶鄉古丈的熱愛之心,辛勤耕耘,讓科技春風吹綠了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