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來,白堃元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產業規劃、技術培訓、標準制訂、工藝改進、品種更新,給縉云的茶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縉云的茶產業發展也開始走上了標準化之路。今天繼續來關注省科技特派員白堃元的故事。
縉云茶葉雖以綠茶為主,但卻不屬于龍井茶產區,出產的綠茶都不能冠以龍井茶,沒有統一品牌和標準,縉云茶農只能各自為戰。茶葉品質參差不齊,價格低下而混亂,縉云茶產業面臨的狀況讓當時的白堃元有了打品牌的想法。
我感覺我們這個打品牌的標準必須要標準,尤其這個品牌和標準密切結合的?,F在是分開,我認為是密切結合的,你沒標準打什么品牌啊,打了以后人家買你這個茶。沒標準,你能夠可持續發展嗎?不可能。
經過幾年的努力,白堃元制定了“仙都筍峰”種植茶樹的環境標準、栽種標準和加工標準,確定“仙都筍峰”為縉云茶葉統一品牌。又用了兩年的時間,根據標準設計建造了全縣首條小型生產“仙都筍峰”的自動流水線。
鮮葉進去了,然后茶葉就加工出來了,包括攤青、包括自動控制方面,這里面有很多技術,而且都是創新的,花錢不多,加工出茶葉品質好,市場競爭力非常強。
自動化的標準生產方式,讓“仙都筍峰”有了穩定的質量,并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仙都筍峰”多次榮獲國內外茶博會金獎。同樣的茶葉,有了自身的品牌后,從5年前的每斤300元賣到了今年的1200元。2009年,仙都筍峰被收錄為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標準名茶,2010年進駐上海世博會比利時歐盟館。如今“仙都筍峰”品牌價值達到了3.0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