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滇紅集團的廠區門口,一尊銅像迎面聳立,這就是滇紅的創始人——馮紹裘先生。他不僅與中國紅茶特別是滇紅有著難解之緣,而且與湖北和湖北紅茶也有著不解情緣。
創設滇紅如果說是臨滄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造就了茶葉,那么將這茶葉點石成金的就是馮紹裘先生。1938年10月,馮紹裘從昆明出發,乘汽車沿滇緬公路顛簸了三天,又用一雙腳走了10天,來到鳳慶,那里出產的大葉茶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大葉茶高達丈余,芽壯葉肥,白毫濃密,非常適合制作精品紅茶。馮紹裘采下鮮葉精心制成紅茶250多克,送到香港茶市,引來茶界一片叫好。最初,馮紹裘擬將這種紅茶定名為“云紅”,意即與安徽祁門紅茶“祁紅”、江西寧州紅茶“寧紅”相區別,云南茶葉公司接受香港富華公司的建議,改“云紅”之名為“滇紅”。
馮紹裘在鳳慶創建順寧實驗茶廠,親自設計、制造了制茶機器,培訓技工,批量生產滇紅茶。頭一年,順寧茶廠就生產了500擔滇紅茶,通過馬幫,沿著魯史古道運到祥云,再通過滇緬公路運到昆明后,裝進木箱鋁罐,轉運香港出口。滇紅茶香高味純,品質獨特,足以和印度大吉嶺、斯里蘭卡的烏伐以及中國的祁紅相媲美,成為世界四大紅茶之一。
上世紀50年代,鳳慶茶廠生產的“金芽茶”在英國茶市創下有史以來最高價。1959年以后,滇紅特級功夫茶被國家定為外交禮茶,指定由鳳慶茶廠獨家定型定量生產。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鳳慶生產的“滇紅功夫茶”金芽茶珍品還被作為國禮,送給女王,滇紅再一次名噪海外。
現在的順寧茶廠已經更名為云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集團自有基地茶園30700畝(其中20000畝通過瑞士IMO國際有機茶認證),茶葉初制所80多個,主要生產線4條,CTC紅碎茶生產線4條,茶葉科學研究院一個(擁有全國最齊全的茶類種質資源),現年生產加工規模5000噸(2011年完成整體搬遷后生產規模將達15000噸)。產品以滇紅工夫茶、滇紅碎茶(含CTC碎茶)為主,并包含了普洱茶、緊壓茶、綠茶、茉莉花茶、袋泡茶、速溶茶等八大類130多個品種。
傳授茶藝武漢解放后,年逾五旬的馮紹裘受中南軍政委員會之命擔任中南茶葉公司副總經理兼漢口茶廠廠長,并籌建漢口茶廠。1953年大區撤銷,他出任中國茶葉公司湖北省公司總技師。
中國茶葉公司決定創辦武漢大學茶葉專修科時,馮紹裘積極參與,不僅出巨資支持,而且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親授《制茶學》。與此同時,馮先生還到宜昌、恩施、咸寧等茶區辦茶業技術培訓班。正是他的努力,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茶葉人才,為恢復和發展我國茶葉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87歲得馮紹裘先生在武漢病逝。追悼會上有這樣一副挽聯:“祁紅滇紅宜紅灑盡心血芳名垂青史;種茶制茶品茶傳授技藝桃李滿天下。”
發展“宜紅”
我國與蘇聯簽訂的《中蘇貿易協定》規定要用紅茶換回大量急需建設物資,而當時“宜紅”年產才500噸,1954年湖北省政府決定擴大“宜紅”生產,馮紹裘牽頭到宜昌指導紅茶的生產。每到一處他都親自講課并示范做紅茶,現住漢口的馮時健是馮紹裘先生的三子,談起他的父親充滿自豪:“父親畢生從事茶葉研究和生產,足跡踏遍祖國的半壁河山。他不僅精于制茶,被譽為‘茶狀元’,而且也善于鑒別、品評茶葉,人稱‘馮鼻子’,表示他的嗅覺相當靈敏。那時候制作“宜紅”,只要他聞一下就知道茶葉發酵好了沒有。”
在他的指導和努力下,湖北紅茶初步實現了初精制半機械化生產,制定了茶葉采制技術標準,建立了茶葉加工、出口標準樣,擴大了紅茶生產基地和出口數量。經過幾年的艱苦工作,“宜紅”茶得到了突破性發展,到1959年,僅宜都茶廠生產出口的“宜紅”茶就達到2000噸,為國家出口創匯和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馮紹裘在宜紅茶區創立的這套“升降拼配法”,推陳出新,將傳統的“單級付制,單級收回”轉變為“單級付制,多級收回”的新工藝,將工夫紅茶加工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直到今天,這一方法仍然是中國工夫紅茶加工的主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