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華人紀念祖先的一個傳統節日。其習俗豐富多彩,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會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據說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防寒食冷餐傷身,因此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所以在清明節日中,既有祭奠先人的懷古幽思,又有踏青游玩的歡樂,是一個極富特色的節日。
以為祭的歷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梁朝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中就有記載: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在遺詔中稱:"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以茶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這就與喪葬習俗發生了密切的聯系。上到皇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離不開清香芬芳的茶葉。茶葉不是達官貴人才能獨享,用茶葉祭掃也不是皇室的專利。無論是漢族, 還是少數民族,都在較大程度上保留著以茶祭祀祖宗神靈,用茶陪喪的古老風俗。自南朝齊武帝開了以茶為祭的先河之后,逐漸形成一定的形制,并把這一習俗保留了下來。
以茶祭祀,一般有三種方式:以茶水為祭,放干茶為祭,以茶壺、茶盅象征茶葉為祭。以茶水為祭是最常見的,江南地區大年三十的晚上,還可見到以茶祭祖的傳統習俗。大約在傍晚五時左右,家族的長輩(通常是男性長者)備好豐盛的祭品,當然少不了茶水一杯,放在祭桌上。祭祀開始時,一家之主嘴里念念有詞,祈禱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子孫后代成才。祈禱完畢,主人會燒一些紙錢,借此與自己的祖宗對話,最后將茶水潑在地上,希望祖先也能品飲清香的茶葉。
有一些地區祭祀時用干茶及借茶壺象征茶水。清代宮廷祭祀祖陵時也用干茶。據有關史料記載,清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清廷舉行大祭時即有“松蘿茶葉十三兩”;光緒五年(1879年)歲末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蘿茶葉二斤”。
在我國民間歷來流傳著以“三茶六酒”和“清茶四果”作為喪葬祭品的習俗。如在浙江紹興、寧波等地供奉神靈和祭祀祖先時,祭桌上除雞、鴨、魚、肉外,還置杯九個,其中三杯茶,六杯酒,因九為奇數之終,代表多數,以此表示祭祀隆重豐富。另外在廣東、江西一帶,清明祭祖掃墓時,就有將一包茶葉與其他祭品一起擺放于墳前或在墳前斟上三杯茶以祭祀先人的習俗。而在鐵觀音的家鄉安溪,清明時節,后輩上墳掃墓跪拜先祖,要敬奉清茶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