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陳腐:亦稱之為“養土”,是紫砂泥料最后的一道加工工序,將調配煉制好的泥料用陶缸裝好,置于陰濕處,讓期腐釀陳化。
03、陳腐期:即從將調配好、煉制好的泥料放置陰濕處陳腐開始存放的時間,稱為陳腐期。就如地下酒窖的陳年好酒一樣,相對陳腐期越長,制出的壺就越光潤古雅。陳腐期最短也要達到三個月以上。
04、包漿:茶壺經長年使用之后,在壺表面形成的一層自然而又特別的光澤,這種光澤內斂、深穩。
05、太陽線:在紫砂壺內的底部,表面中心向四周呈發散狀,如太陽光芒線的泥痕,稱之為“太陽線”。
06、紫砂原礦:很多紫砂藝人在推介自己作品時,夸大選用“紫砂原礦”。事實上,紫砂即原礦,破碎摧毀成泥,平常見到的紫砂壺所用原料都是紫砂礦石加工出來的,俗稱“練泥”。
07、風化:開采的礦料經過露天堆放,接受自然界的日曬雨淋、風吹雨打、嚴寒酷暑、崩裂瓦解,使原來密實的塊狀變化成松散的顆粒,質地由堅硬的石質結構演變為酥軟的土質結構,這個過程稱為“風化”。
08、泥料目數:紫砂礦料開采后,經風化、除雜質、粉碎,使用篩過濾后泥料的粗細,稱為目數。此過程亦叫過目。目數也有歷史,宋朝中期26目-35目;清朝早期35目;清朝中期為55目-60目;(由于1957前一直采用手工煉制法,故目數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顆粒更粗,質感更強,關注微信號 ee2266 了解更多紫砂知識。這也是辨別老壺的標準之一)1958年開始出現機械過目,目數穩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的有雷蒙粉碎機,以風力控制目數,機器粉碎的目數可高達140目-180目。如今制作的紫砂壺,采用不同的泥料煉制方法,基本目數控制在60目左右,以60目為基準,相對目數越大泥料越細膩,反之則越粗。
來源:中國茶文化知識